荐书 | 把陕西当作中国的一个缩影来写,秦晖做到了
特约撰稿 汉唐
2020-09-18 15:37

(一)不到 40 岁的大学者

1992 年,秦晖在陕西师范大学已任教整十年,就在这年,他被破格晋升教授,时年 39 岁。之所以破格,或许从他此时的一些学术成果可见端倪:陕西师大青年优秀论文奖(1989 年)、五次获陕西师大科研成果综合奖(1987 年、1988 年、1991 年、1993 年、1994 年) 、陕西省社会科学成果奖(1990 年)、中国高校教师霍英东奖(1991 年)等。

就在此前(20 世纪 80 年代末),陕西有关方面商量组织主要高校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编写多卷本《陕西通史》,领衔主编的是当时名望极高的三位史学大家:郭琦、史念海、张岂之。

郭琦,四川乐山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虽非陕籍,但在陕西工作和生活几十年,全家人都喝着陕西的水,吃着陕西的饭,晚年能为陕西做点事,更多地报答陕西人民的养育之情,是感到有所欣慰的,遗憾的是总感到时间太短、精力不足、做得太少。"郭琦岂是"做得太少",在对陕西历史的研究和挖掘上,他做的太多太多了,曾主编了《陕情要览》、《当代中国的陕西》、《陕西五千年》、《杨明轩》等宏篇巨著,同时他还领导组织了《陕西一百个著名人物》、《当代陕西简史》和《当代陕西丛书》的撰写工作。《陕西五千年》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国内专家学者称它是一部"填补了陕西欠缺通史空白的宏篇巨著";日本学者称它是"中国以外的人了解陕西的一部百科全书"。

史念海,早在辅仁大学上学时,他就成为《禹贡》的主要作者和禹贡学会会员,并在 1936 年大学毕业后,留驻学会,协助顾颉刚编辑出版刊物。大学毕业前,他受顾颉刚之命,撰写《中国疆域沿革史》一书,于 1937 年出版,成为我国现代第一部公开问世的沿革地理专著。1978 年,任陕西师范学院副校长;1983 年转任唐史研究所与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主编《陕西通史》时,已届 80 高龄。

张岂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协助侯外庐先生整理《中国思想通史》1-2 卷,后来又同侯外庐、邱汉生共同主编了《宋明理学史》,成为史学界著名的侯外庐学派的领军人物。主编《陕西通史》时,正任西北大学校长(1985 年 4 月至 1991 年 8 月)。

正是在这样几位史学前辈的召集下,秦晖"参与其事","开始自报的任务是明清卷。但后来决定不设近代卷,明清卷一直写到清末,这样原来写近代史的两位老师就承担了清代,而由我承担明代部分。又由于清初抗清运动与明末农民战争连为一体,我当时也就此有些著述,所以主编决定这一节也由我写。而明清卷的文化一章,近代史两位老师认为不好分割,也就全章让我写了"。

然而,不幸的是,1990 年 8 月 28 日,郭琦在他主持的《陕西通史》编纂工作讨论会上,突发心肌梗塞,随后逝去。《陕西通史》尚未开始,即失主编,令人心痛。好在这项工作并未停顿,而是继续往前推进。

其间,"本校研究宋史的一位老师又患病。于是主编又动员我整个接下宋元卷",秦晖虽然感觉有点"勉为其难",但因为他"当时研究明清以下关中农村社会有些心得,提出过‘关中模式’的概念,也对明清以前这一模式的源头有些想法,于是也就接下了这一任务。"

这一时期的秦晖"写作欲望很强烈,没有一般人进入状态前的预热阶段",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写作,其夫人金雁在散文集《雁过留声》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兰大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各忙各的论文,时间全由自己掌握。两人埋头在各自的专业里,恨不能把十年的欠账全补上。成家以后我们在陕西师大工作,与当学生时的模式变化不大,在教堂与食堂之间出入。"

七年后(1997 年),一部 14 卷的《陕西通史》最终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而秦晖所撰写的部分正是第六卷(宋元卷)和第七卷(明清卷)。

日前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气黯然:宋元明陕西史》正是由此两卷合并而来,"除了做些两卷连缀的工作、对注释做了些规范化处理以及订正了个别细节错误外,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二)"宋元明陕西史"中的"陕西"是今天的陕西吗?

本书名为"宋元明陕西史",书中的"陕西"是否就是今天行政区划中的陕西?

当然不是。

实际上,"陕西"之称早在汉魏时就已见于史册,如《后汉书 • 郡国志》弘农郡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有"陕陌",《水经注 • 河水》中即有明确的"陕西",但指的却是陕州之西。到了东晋,时人常以江左两大镇——荆、扬分称二陕,而以荆州为陕西。此外,潼关作为陕州以西的一大要隘,所以有人以潼关以西,即关中地区为陕西的。这些都与今天的陕西的相去甚远。

入宋之后,"陕西"的概念才有了固定的含义。宋初沿后周政区,袭用唐以来的道制,分全国为 10 道,今陕西境内除陕南及陕北神、府一隅外,大部分地区属关西道。不久宋朝改"道"为"路",关西道改称"陕西路",这是历史上"陕西"正式成为一级政区地理名称之始。从此历金、元、明、清以至今日,"陕西"一词便一直载于中国版图。

当然,那时的"陕西"范围与现今也有不同,它包括今甘、宁、青等省区的大片土地以及豫西地区,而不包括今之陕南。但就其主体部分而言,关中即陕西,则是始自宋元而至今一贯的概念了。

本书中的"陕西"就是指此。

(三)宋元明时期的陕西史一部战争史

历史进入宋朝,虽然即便如赵匡胤也想"循周汉故事",定都长安;南宋初立之时,也有人上疏"车驾幸关中",建都长安;蒙古侵金时,又有人提出"徙都长安",金朝为此还做过专门的军事部署,但时势变幻,长安已不再是昔日的长安。

随着政治中枢东移、经济重心南移,陕西的萧条与衰落已不可避免。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元的旋起旋灭,作为中原政权与游牧政权接壤地的陕西干戈不断,这一时期的陕西史,甚至可以说,就是一部辽宋夏金元的相互战争史。

兹举宋夏战争为例。

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出身行伍的狄青从普通士兵慢慢崛起,最后直到枢密使(宋朝最高军职,类似于今天的总参谋长)。而他抗击西夏的故事也被史书描写的有声有色:1039 年,正是宋宝元二年,这年仁宗皇帝 29 岁,他在皇帝宝座上已经坐了 17 个春秋,31 岁的狄青还是一名中级军官,也是在这一年,著名的文学家苏澈出生。

十一月,正是凛冬时节,蓄谋已久的西夏国主李元昊发动了侵宋战争——从宥州大举进犯宋保安军(今志丹县)。此战中 , 狄青一举成名,狄青的战绩实在太过耀眼,现直接引用秦晖自己的行文,

"他身先士卒披散着长发,头戴形状狰狞的铜面具,挺枪冲入敌阵。党项军从未见过这种似神似鬼的装束,更慑于其势不可当的勇气,纷纷掉头逃窜。宋军获得初战的胜利。李元昊损失 2000 余帐,狼狈退走。保安军之役使狄青名声大噪,宋朝军界开始对这个像普通士兵一样脸上刺着字的青年军官刮目相看。在此后的四年中,狄青在陕西抗夏战场上前后大小 25 战,常为先锋,负伤 8 次。当宋军主力后来在三川口等役一再大败之时,狄青率领一支宋军小部队深入敌后,破金汤城(今吴旗县金汤),潜入定难军故地宥州,击溃咩、岁香等十余个党项部落,烧毁所积粮草数万,收降众 2300 余帐。并在要害处筑成招安、丰林、新砦、大郎诸堡(均在今志丹、子长县境)及桥子谷城。"(p35-36)

除狄青外,种家将和折家将抗击西夏的故事也为人所道。种家将第一代种世衡倡导的"筑城战"得到了当时主持陕北军事的范仲淹及其继任者庞籍的肯定,并在抗夏前线推广,有效地抵御了西夏向陕西纵深推进。

1040 年,康定元年,西夏来犯,种世衡且战且退,在矢石之下抢在夏人前筑城,然而,城成后"处险无水",打井深至 50 米,依然无水,正当水工们放弃时,种世衡根据积累的水文经验坚持认为有水,随继续挖掘,"过石数重,泉果沛发",被人惊为神迹,远在开封的仁宗皇帝得知后,甚为高兴,赐名"清涧城",这也是今天清涧县的由来。

如果说,种世衡筑城找水凭借的是军事经验和知识积累,那么,他招抚西夏酋长的故事,则显示出一位将领的胸怀,

"一次,他与牛家族酋长约好到其帐落慰问,不料当晚大雪三尺,险径皆没,左右都说出行危险,但种世衡坚持取信于人,冒险前往。酋长没有想到他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如约,深为感动。又一次,一位酋长在种世衡处赴宴,酒醉后调戏种的爱妾,被种世衡抓住。种世衡不但不予惩处,反而以妾相赠。这位酋长于是诚心相附。因此种世衡在属羌中威信极高,他先后联络了陕甘间各羌、蕃部落,共抗西夏,令诸族置烽火,有急则大家赴援。他的军队中更有大量勇敢善战的"羌兵",每战必捷。"(p45)

然而,像狄青、种家将这样的战绩,在有宋一代毕竟是少数,在与西夏的战争中,宋朝更多的是诸如三川口之战、永乐城之战这样的败绩。实际上,北宋当时所要对付的也并非西夏一方,与金也常有战争,甚至北宋最后亡于金朝。

这一时期的陕西是宋夏战争、金夏战争的主战场,也是宋金战争、金蒙战争的西线主战场,还是宋蒙(元)战争的前哨战场与宋辽战争的波及地。即便是到了蒙元初年,这里也是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内战、元中叶周王和世㻋、靖安王阔不花之乱、元末农民战争与元军阀混战、明灭元之战及北元与明的战争的重要战场。

据统计,宋夏战争在陕西境内共打了 41 年(包括李继迁在陕北与宋作战的时间在内),金夏战争延续 10 余年,宋金战争仅有大战的年份就达 21 年,金蒙陕西争夺战持续 16 年,宋蒙陕南之战历时 10 年,元末的农民战争、军阀内战与元明战争在陕西也绵延 14 年之久,加上宋辽之战、和世㻋之乱等等,宋、金、元时期 400 年间,陕西有 1/3 的时间处于兵燹之中,加上两个政权对峙、备战并不时发生小冲突的战争间歇期,所余的和平岁月实在有限。

长期战争不仅带来直接的人力物力损失和经济破坏,而且间接给社会和经济造成了消极影响,进一步加深了关中的封闭状态。

(四)宋元明时期的陕西史是一部各王朝的政治史

正如北宋时代的第一次改革浪潮,是伴随着党项铁骑的马蹄声来临的一样,宋元明时期的陕西,伴随着刀光剑影而来的,还有各王朝对它的治理。而任何治理,最终都会落到执者和施政者身上,出于各方不同的利益,于是各种各样的政治斗争便上演不息。

以北宋为例。北宋三川口之败惊醒了仁宗君臣的偷安梦,在总结了一番失败的教训后,仁宗一怒之下,撤换了主持陕政的范雍,将他贬官,改命将他贬官,改命知制诰韩琦安抚陕西。 韩琦推荐他的知交、当时正外贬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市)的范仲淹做搭档。于是 52 岁的范仲淹从东南沿海水陆兼程赶到了西北高原。

在来陕前四年,范仲淹就因抨击当朝宰相吕夷简而被赶出朝廷,但是他不改初志,仍"以天下为己任"。这时皇帝虽然重新起用了他,但经略西北却不是个美差。当时西北边事已成了一副烂摊子,两年之内连续撤换了范雍、夏竦、夏守赟等人,当其位者贬多升少。所以有人说:要想治边事,还是在朝中出主意的好,边臣是做不得的。

而且,不要忘了,此时朝中执政的仍然是吕夷简,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所作为,谈何容易。

然而范仲淹还是在陕西干出了一番成绩,其在军队中的改革,就连西夏人都为之侧目,"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指范雍)可欺也。"

范仲淹在陕数年,除主持边备外,还关心人才荐举、资源开发等事务。名将种世衡、狄青,名儒张载等一大批"千里马"都曾受知于他这个伯乐。

这时,朝中要求改革的呼声日高,许多官员纷纷上书,矛头直指保守派宰相吕夷简,在舆论压力下,吕夷简于被罢相。随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参知政事(副相),从而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新政"。

此时的南宋,腐败日深,已经是积重难返,范仲淹的新政刚迈出了头一步就陷入了泥潭之中,权益受到损害的佞臣、幸臣、庸臣和奸臣们纷纷上书攻击新政,甚至造谣诽谤,陷害范仲淹等人。

庆历四年(1044 年)六月,对改革派心怀不满的夏竦捏造谣言,污蔑范仲淹等企图废立皇帝。宋仁宗虽不相信这一耸人听闻的谣言,但他在保守大臣们的包围下,对新政的信心已经动摇。范仲淹等人对此很不安,遂向皇帝提出要再次巡边。宋仁宗立即同意,任命范仲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于是,入朝不满一年的范仲淹便被打发出了朝廷,重回陕西。

这时的范仲淹还心存幻想,企图安定了边情后再回朝继续推行新政。他在赴陕途经郑州时看望了退休家居的吕夷简。已经脱离了宦海的吕夷简问范仲淹为何匆忙出京?范答道:"暂往经抚两路,事毕即还。"吕夷简这时百感交集,对这个昔日的政敌、此时已经与自己一样失败了却还不自知的范仲淹说了大实话:"君此行,正蹈危机,岂复再入?若欲经制西事,莫如在朝廷为便。"范仲淹愕然无语。

这年八月,范仲淹再主陕政。然而,范仲淹再也回不了朝了。正如吕夷简所料,自他离朝后,保守势力又包围了宋仁宗。不出一年,杜衍、韩琦、欧阳修等新政的支持者都被贬出朝,李绚等诸路漕司也纷纷被指为"苛察"而或罢或贬。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至此彻底失败。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在抑郁中撒手人寰。这时他已离开陕西多年,但陕西人民仍然十分哀痛,甚至出现了"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的感人情景。

范仲淹的事例只是宋元明时期政治斗争的一个插曲而已,到了元朝,以"汉法治陕"的而深得忽必烈倚重的廉希宪就曾在蒙哥时代深陷"钩考"事件,为了表示自己的恭顺,忽必烈甚至把妻儿送到和林作人质,并亲自前往漠北朝见蒙哥,才使蒙哥消除猜疑,撤销了钩考局,廉希宪也因此得免。

(五)不了解宋元陕西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明清以来的陕西

宋人沈瀛曾有词《西江月 • 五马人生最贵》,云:五马人生最贵,金陵自古繁华。光悬相印拥朱牙。况值边庭闲暇。 满劝东西碧玉,高烧丽烛红葩。诏黄新湿字如鸦。明日天庭飞下。

从词中可见古都金陵的繁华和奢靡,如果将词中金陵换作长安,似乎也不为过,只是这时的长安不应是宋元明时期的长安,而是周秦汉唐时"天子所居,天下枢纽,王气所钟,京兆重地"的长安。

到了宋元明时期,因为"国都东迁,王气黯然",陕西已是一片凋敝,就连后来的历史学家也觉得研究陕西史是块鸡肋,然而,历史岂能割断?宋元时期的陕西既是周秦汉唐陕西的发展,又是明清及近代陕西的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宋元陕西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周秦汉唐的陕西,也不可能真正了解明清以来的陕西。

这也正是秦晖当年接手宋元明陕西史的由来:"我写宋元明的陕西,其实也是把陕西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来写的,其内容表达了我的不少自有观点,和我同时期发表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田园诗与狂想曲》等)也有着逻辑上的联系。"

的确,这一时期的陕西风云际会,各王朝在陕西大地上竞相角力,战争、战云笼罩的陕西社会,围绕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要内容,战争风云中的艰难发展,无疑可以视为陕西这段历史的主旋律,而从中也能窥探出各王朝的军事、政治、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把陕西当作中国的一个缩影来写,秦晖做到了。

《王气黯然:宋元明陕西史》

秦晖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9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

(作者:特约撰稿 汉唐)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