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中午12时,深圳首条海底隧道,也是国内海底最大直径盾构隧道——妈湾海底隧道正式通车!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月亮湾和大铲湾码头的货柜车纷纷驶进隧道,意味着大前海片区对外交通“客货分离”的历史彻底被改写。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在交通强国的道路上,深圳海底工程迎来新的突破,也将为建设一流前海、一流深圳、一流湾区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为湾区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海底长龙”行车平稳,隧道明亮
记者从南山区月亮湾大道驾车驶入海底隧道,隧道内灯光明亮,灯线布置与地面车道平行,呈现出整齐的美感。记者打开车窗,耳边风声呼啸。行车其中,黑色路面相当平稳,虽然隧道很长,但通风效果尚佳。
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介绍,妈湾跨海通道位于深圳西部前海,起于月亮湾大道,向北穿越前海湾,止于西乡大道,道路全长约8.05公里。分为地下道路及地面道路两部分,地下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地面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40公里。妈湾海底隧道包含两条海底盾构隧道,最大开挖直径15.5米,是目前国内海底最大直径盾构隧道。
妈湾跨海通道工程包含两条跨海盾构隧道,左线盾构隧道由“鹏程号”盾构机进行掘进,全长2060米;右线盾构机隧道由“妈湾号”盾构机进行掘进,全长2063米。两台盾构机直径均超过15米。作为当前国内最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其高度超过5层楼,以每分钟2.8转的速度推进,推力可达27000牛·米,相当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起飞推力的两倍。
深圳市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工程师蒋文涛告诉记者,妈湾跨海通道工程是深圳首条海底隧道,地质构造复杂,给施工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存在50%的软硬不均岩层,34.15%的全断面硬岩,设备穿越高强度岩层距离长,施工难度大。海底隧道位于水下40多米深处,最大水压达到500千帕、岩石强度最高达193兆帕,对设备性能和施工技术要求极高,盾构掘进面临浅覆土始发风险高、填海区复杂地层掘进控制难、刀具损耗严重、掘进效率低等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妈湾海底隧道作为深圳首条海底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交通建设的重点示范工程,通道自2019年7月开建以来,积极采用四新技术,建设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智能化建造,不断突破传统技术壁垒、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克服了填海区域超大基坑施工、超大直径盾构水下对向平行交汇、上软下硬复合式地层盾构掘进(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45MPa,最高达193MPa)等施工难点。累计获得各类奖项85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5项。
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百公里黄金内湾
妈湾跨海通道主要承担南山港区(妈湾、赤湾、蛇口片区)的疏港货运交通,兼顾承担妈湾、赤湾等片区的客运交通联系,实现前海对外交通的“客货分离”。其建设对优化港区疏港交通组织,减小疏港交通对南山区和前海合作区城市环境的影响,完善前海片区交通网络意义重大。
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妈湾海底隧道的开通,将有效完善“特区中的特区”前海片区的外部路网结构,链接南山港区的疏港货运交通,兼顾联通妈湾、赤湾片区与大铲湾等片区的客运交通,实现前海片区的客货分离和过境分离,进一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起到积极作用。
接下来,市交通运输局将加快推进桥城东路北延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不断完善深圳交通路网体系。
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