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文化: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

丘树宏
01-19 16:02
摘要

​珠江,是一条与长江、黄河一样伟大的河流,是中国第三大河,其水域文化涵盖整个华南和南海诸多港湾和群岛,在中华民族历史和现代的文化上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地位。

珠江文化:

一个重要的岭南命题

丘树宏

珠江,是一条与长江、黄河一样伟大的河流,是中国第三大河,其水域文化涵盖整个华南和南海诸多港湾和群岛,在中华民族历史和现代的文化上有重大贡献和重要地位。

从自然上看,珠江与长江、黄河一样古老。它们在远古同样属於古地中海范畴,隨著侏罗纪时期的燕山运动、始新世的喜马拉雅山运动,隨著海洋的下落、高原的隆起而形成峡谷、盆地、裂谷、洼地,源流也就由此生成。她们在时间空间上高度连贯和一致,在中国南北大地上並行不悖,汇集百川,奔流入海。长江流域面积最大,黄河次之,珠江最小,但从覆盖的区域看,长江黄河的性质相类,大都是中原地区;而珠江流域所覆盖的却属於南方区域,在自然地理上是中国流域覆盖的另一类別的重要部分,是对长江黄河的重要补缺。

从人文上看,据考证,珠江流域的人类起源比北方还要早,最起码也是基本同步。珠江流域蛮荒时期的土著文化、俚文化,自然也是属於中国古文明的组成部分;秦代统一百越之后,中原人一波波南下与这里的蛮夷杂处,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赵佗“和辑百越”,除了是中华统一英雄、岭南人文始祖,还是海上丝路先驱,对中华文化发展作出了特殊而重要的贡献;隨著时空的变化,与海洋文化结合的岭南文化,后来逐次北上,反而大大影响了中原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到近代、当代,作用和衝击越来越明显、影响和浸漫越来越突出,以至繁衍发展成为一种生命力十分强盛的主流文化而深刻地推进了中国的歷史发展进程,甚至还在继续深刻地影响这中国文化,成为一种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独树一帜的新潮流。这种文化和文明,其实就是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体,她的特质和核心,就是蓝色,就是开放、相容。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是由其江河文化的系统、成分、结构与特质所决定的。然而,珠江,这条与长江、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却似乎一直被文化主流忽略、轻视甚至遗忘的。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这客观上一定会影响对南方、包括珠江的认识和重视。何况,歷史上,甚至现实中国人对岭南都存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曖昧看法和曖昧心理,比如古代称岭南为蛮夷。其次,中国自古都是以汉语、汉文化作为最高话语权,南方,尤其是珠江流域虽然后来都“汉文化”了,但毕竟她是“化”来的,不是源头,不是根本,因此“话语权”就处於一直春风不度“南大门”的失衡状態。第三,这就是“珠江人”自己的事情了。珠江流域的地区,以及这里的人们,好像自己也没有很好地將自己弄明白,因此就总是说不清楚自己;有些地区、有些人可能弄明白了,却又得不到相应的关注和支持,所以就发不出声音,或者说出的话没有人听得到,甚至就根本没有人听。

现在说到中国的母亲河,谁都首先会想到长江、黄河。长江、黄河以及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当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珠江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然而,珠江以及珠江文化却长期被忽略和遗失了。对于珠江,我们确实有愧,我们亏欠珠江确实太多太多了!

中华文化,如果漠视珠江文化的历史作用,那就是不完整的,尤其是近现代珠江文化,正是对其“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珠江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非常密切、非常特殊,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重新审视珠江以及珠江文化,以“开放性”“海洋性”为重点和特色,将珠江文化上升为广东命题,以至国家命题。

一是要将珠江文化列入再造一个广东、建设海洋强省的范畴。要将珠江文化列入岭南文明探源的重要内容,重新审视珠江文化研究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作为中国第三大河的珠江水系,与黄河、长江迥然不同,它好像是蜘蛛网,覆盖了整个南中国。它在祖国西南部发源的主干流西江,从云南、贵州、广西直下广东;分别从湖南、江西发源的主干流北江,自北向南贯串粤中南;发源于江西的东江,与发源于福建的韩江并行,流遍粤东大地;南江及其相邻水系,多自南向北贯流,从粤西南涌向它的心脏——珠江三角洲。从水系态势可以看出珠江文化的特质,那就是多元性、竞争性、迸射性的,同时又是平等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珠江文化兼收并蓄有容乃大,涵盖了岭南文化、岭西的西江水系文化、岭东潮洲的海湾文化及侨乡文化,以及香山文化、侨乡文化,又与海洋接融孕育出海派文化。珠江文化不仅孕育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领风气之先驱,更将魅力影响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并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形成三足鼎立,构成中华民族三大流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和大力推进珠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是要建立健全珠江文化研究机制,取得珠江文化研究的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一批致力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学者、作家,作为省政府参事、文史馆员,在为省和市县政府出谋划策,尤其是调研、交流中,感觉到整个珠江流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自成一个系统,有着非常丰富、深刻的内涵,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元。因此,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2004年1月在广州挂牌成立。珠江文化研究会原挂靠在省社科联中国文学会,在该会和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的扶持指导下,先后对珠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广州、深圳、珠海、韶关、肇庆等地域的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海上丝绸之路定位以及对珠江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建议今后要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健全珠江文化研究机制,培养形成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上有志人士组成的珠江文化研究队伍,加大珠江文化内涵、外延、载体以及表现形式、价值功能等的研究力度,一手抓自然珠江的研究,一手抓人文珠江的研究,并努力使珠江文化理论化、系统化、文本化,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取得珠江文化研究的领先地位,取得对于珠江文化的主导性话语权。事实上,珠江研究会的学术研究成果已经非常成熟和丰富,已经具备实践和利用的基础。

三是切实落实国务院批复建设珠江—西江经济带的战略规划。对于珠江文化的研究、发掘和利用,必须突破小珠三角的局限,扩大到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角度和范畴来做。覆盖人口超过5000万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已经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规划的出台,对促进广东、广西经济一体化,探索我国跨省区流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模式有十分重要意义。要按照《规划》“西南中南开放发展战略支撑带”、“东西部合作发展示范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四个战略定位,落实“一轴、两核、四组团”的空间布局,以推进协同发展为主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着力打造综合交通大通道: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珠江—西江生态廊道:坚持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统筹协调,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开放引领,着力构筑开放合作新高地,努力把珠江—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四是加强咸淡水流域与区域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发展珠江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珠江流域的江河水是淡水,南海海水是咸水,两种水结合冲撞融合在一起成为咸淡水;江河水文化是大陆文化,海水文化是海洋文化,两种文化冲撞融合在一起叫咸淡水文化。广东的咸淡水文化孕育出了一种特殊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形成广东是海上丝路最重要的肇始地之一的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中国海洋文化复兴的世纪。要加强咸淡水流域与区域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发展珠江文化产业和海洋文化产业,努力提高珠江文化和海洋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要认真规划建设能够体现珠江文化的设施与载体,打造珠江文化与生态旅游品牌。对于珠江文化的研究、发掘和利用,还要突破小珠三角的局限,扩大到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角度和范畴来做。

五是加大对珠江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要采取多种措施,启动内力,借助外力,逐步形成推动珠江文化研究与社会各界合力共为的良好格局,下大力气去发掘、整合、宣传、弘扬珠江文化。定期举办以珠江文化为主题的论坛或研讨会,筹备出版珠江文化丛书,进行珠江文学作品创作,创作和打造大型舞台节目《珠江》等大型文旅项目,形成珠江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有效平台,强化珠江文化建设的精品意识。增加对珠江文化研究的投入力度。搜集、整理档案、书籍、实物等珠江文化研究资料,建立珠江文化资料库,建设珠江文化博物馆,让人们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珠江文化的魅力。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举办讲座、论坛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珠江文化,普及珠江文化知识,营造重视、支持珠江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024年8月31日稿

我是珠江一滴水

/丘树宏

我是珠江一滴水

像珍珠,像翡翠

做过古地中海造山梦

听过云贵高原罡风吹

三江流淌淌响我欢快的呼唤

南北两盘盘出我巍峨的心扉

洗濯过徐霞客仆仆风尘,

沐浴过马雄山虎虎生威

千回百转我还是大步走向东南

四千里风雨兼程一路彩云飞

千年万载斗转星移沧海变桑田

八大门浩浩瀚瀚大洋来相会

源远流长奔流不息是我永远的初心

愿所有山川翠绿,愿所有生命壮美

浅吟低唱豪迈放歌写满了我的梦想

五洲四海都是我的故乡与日月同归

(作者:丘树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