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2024年是“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的第十个年头,收到深圳图书馆十周年纪念活动的邀请,我心里特别激动和感慨。激动的是有幸出席如此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源于我见证了第一期的夜话。感慨的是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年,南书房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温暖的夜晚。
我和“南书房”的缘分,远不止这些,更让我感激的是,深圳图书馆使我从一个仅有初中学历的打工仔,成长为一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外聘讲师,用10年把我培养成一位文化学人。与其说“南书房夜话”是我的课堂,不如说深圳图书馆是我的“大学”。今天,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在图书馆上的“大学”。
我是2003年过完年来的深圳。来深圳时,我只系统学习了初中阶段的课程。我来深圳是随着公司来的。但不到3个月,由于公司转型部门拆分,我还来不及落脚,就面临着重新找工作的窘境。没有大学文凭,在深圳这座竞争激烈的大都市,我的求职之路可想而知。公司招聘,最起码是大学学历,我勉强一个高中文凭,如何找工作呢?大公司我不敢投简历,即使投了,也担心查验毕业证。因此,只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选择些小公司。十几年一路走来,我前后换了十几家公司,不是我干不下去,就是公司倒闭了,我在深圳生存得异常艰辛。很多次我都有卷铺盖走人的冲动,但不服输的心,马上又掐灭了这个念头,我始终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令人庆幸的是,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还是个热爱读书的城市,每年的11月,是一年一度的“读书月”。倡导通过阅读来提升自我价值,这让我对未来燃起了一线希望。刚来深圳时,我买不起电脑,常常在周末来深圳图书馆蹭网。因为图书馆有个免费上网的福利,每次可以上网一小时,时间到了我会再次申请。
我真正关注“读书月”是2010年11月在深圳图书馆,偶然看到了一篇深圳读书月宣言《我们爱读书》——以读书来改善自己的生存,只是读书生活的初级阶段;以读书来完善自己的人生,才是读书生活的终极追求。这份宣言感动了我,使我有了前进的动力。我立刻把它拍下,并且转发到博客上,时常激励自己。
也许是没有读过大学的缘故,我特别渴望学习,尤其是去图书馆听教授讲课。2014年11月8日,是我与深圳图书馆结缘的日子,幸运之神开始眷顾我,命运的齿轮随之转动。“南书房夜话”第一期的主题是:为什么是儒学——21世纪中国文化的复兴。我把夜话内容认真记录在笔记本上。那一晚,南书房鸿儒荟萃,恍如当年的“稷下学宫”,四位学者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让我们尽享了一场文化盛宴。我有一种触电的感觉,这种感觉曾经在2004年发生过,当时受邀参加“中国文化”首届深圳论坛,庞朴、王尧、余敦康和王博等文化学者汇聚一堂。
从此之后,我几乎每个周末都去图书馆泡一个下午。如果遇到喜欢的主题,我会听一场讲座。没有讲座,我通常会蹭蹭网,或读读书,等到晚上再去听“南书房夜话”,我已不记得参加过多少次的夜话了。
2015年10月,母亲因心脏病从老家转院到武汉,我回家照顾她。在病床上她说:“你在深圳待不下去,就回家吧,我还能活几天?”我压抑的泪水,一下子哭了出来。半个月后,母亲病情好转,我送她回家养病。过了几天,我又回到了深圳,图书馆成了我唯一的避难所。但心里憋着股劲,我不甘心啊。
2017年3月,来深圳已经14年了,我也快40岁的人了。可我还在漂泊,没有稳定的工作,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我不敢成家,也没法养家,我就是那个半夜醒来痛哭的人。走投无路之际,我只有最后一搏,报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虽然现在学历严重贬值,连正规大学文凭都没有竞争力,但好歹是国家承认的学历。经过三年多的刻苦自学和二十多门课程的考试,2020年底,我终于拿到了大学本科毕业证。
我之所以能与深圳图书馆结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图书馆馆长张岩。如果没有她的帮助和厚爱,我不可能在图书馆长期学习,更不可能成为一位文化学者。
记得2020年12月的一次“南书房夜话”,活动实行预约报名。我是在第一时间扫码报名的,结果名额已满。我只好提前半个小时到南书房,希望有机会能进入现场。结果,不少读者,跟我一样没预约上,把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大概离夜话开始还不到10分钟,张岩来了,她了解情况后嘱咐:“让预约成功的人先进来;如果还有空余位置,再把他们放进来,尽量让他们都进来!”后来,我们都顺利进入现场,虽然是站着听了两个多小时,但我心里却很满足。当时张岩并不认识我,我却记住了她,后来我们也认识了。
继2014年创办“南书房夜话”之后,2017年深圳图书馆又联合创办了“人文讲坛”。2019年读书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术人才,打造开放式的社会大学,图书馆联合深圳大学和中山大学,开设了课程制的“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随之招募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8月2日,“人文讲坛·儒家/道家文化研习社”举办开学典礼并正式授课。
当我得知研习社招募学员的消息时,研习社已经开始上课了。图书馆是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对我来说,不亚于是一份录取通知书,我绝不能错过。在万般无奈之下,我想起了张馆长,不得已只好求助于她。我发信息告诉她后,她让我直接去听课,并为我预留了座位。当我走进五楼报告厅,看见第一排最中间的座位,居然用椅套套着,上面写着“嘉宾”二字时,我惊喜无比,倍感温暖。这不是对我的照顾,而是对读者的厚爱。
接下来的课程,我没有放弃,一节没落。后来,我以旁听生的身份通过考试,如愿以偿补录进入研习社。文化研习社,制定了一套完备培养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长期、系统、稳定”的文化学习平台。我如饥似渴地报名参加了儒、道两个班学习,两个班的作业,我都认真完成,每次都是A,好几次还是A+。
我住在蛇口,往来深圳图书馆得三个小时。晚上下课后,我常常急匆匆地骑车,去赶末班的公交车,回到住处已是11点多。这种每周末风雨无阻的学习状态持续了两年。
2022年9月24日,是我“大学”毕业的日子。经过儒家和道家两个班共计60次课的系统学习,我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优秀研习生”称号。“优秀研习生”可谓百里挑一,是在160多位学员中遴选2名。正如在毕业典礼上,李大华教授给我颁发荣誉证书时鼓励我的话:“付出终有回报!”听到这句话,我热泪盈眶。
2023年9月,经朋友推荐我来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执教《大学语文》和《文化与人生》两门公共课。走在美丽的大学校园,望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我心里不禁感慨:一个没考上大学的人,今天居然给考上大学的学生上课……
深圳是移民之都,更是一座创造奇迹,实现梦想的城市。我要感谢深圳读书月的倡导,更要感谢深圳图书馆的培养。我与图书馆的缘分还在继续,它将是我终身学习的“大学”。我取得的成绩微不足道,但希望我与深圳图书馆的故事,可以给像我当年一样——热爱读书,却还在为理想苦苦挣扎的朋友,一种力量,一份温暖,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转载于《深圳青年》2025年1期
供图:深圳图书馆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