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 | 邱浩波:深港融合携手共进 社会服务同心聚力

01-07 14:53

深圳晚报

给生活更多创意

摘要

我亲历了跨境社会服务的发展与变迁,也见证着深港两地社会服务从初步接触到深度协同发展的全过程。深港两地在社会工作领域以及更多方面,就像相互辉映的双子星,彼此借鉴、共同进步,我也将继续在这一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中学时代投身义工活动,到成为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的掌舵人,社会工作成为我一生的事业和追求。我亲历了跨境社会服务的发展与变迁,也见证着深港两地社会服务从初步接触到深度协同发展的全过程。深港两地在社会工作领域以及更多方面,就像相互辉映的双子星,彼此借鉴、共同进步,我也将继续在这一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邱浩波

广东番禺人,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现任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行政总裁,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会长,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服务专业联盟有限公司(社专联)主席,太平绅士、香港金紫荆星章获得者。邱浩波一直领导香港首间提供跨境和跨国社会服务的非政府组织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为社区不同人士提供全面的支援服务。

我认为社会工作的核心在于运用知识及经验去陪伴另一个人度过困境,以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去帮助个人或组织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

在香港基层悄然萌芽的社工梦想

我出生于广东番禺,后随家人迁居香港,在较为贫困的环境中成长,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民众的需求。中学时代一个偶然的契机,我开始参加义工活动,为徙置区的孩子们辅导功课。这一过程中,我逐渐了解到社会工作的意义,原来可以通过社会服务的方式缓和和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我对社会工作萌发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70年代,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攻读社会工作专业,并在毕业后前往美国继续进修。当时,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学习与实习期间,我逐渐领会到社会工作的内涵。我认为其核心在于运用知识及经验去陪伴另一个人度过困境,以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去帮助个人或组织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份足以改变他人命运、为身边人带来正面影响的工作,极具意义。

硕士毕业回到香港后,我在一家社福机构工作,负责家庭服务和学校服务。1986年,在老师的引荐下,我荣幸地成为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的行政总裁。该社属于非政府组织,专长于为香港、内地及海外有需求的儿童及家庭提供跨国社会工作和跨境社会服务,服务亦扩展至覆盖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社区发展、新移民服务等。这一发展方向与我个人的成长背景不谋而合。

▲2024年5月,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带领跨境家庭开展洪湖共赏亲子游活动。资料图

我们在罗湖、宝安等多个区域定期举办专业培训课程,每周不辍,数年间已培训数千名学员,协助深圳锻造一支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

创立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

加入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后,我得以更广泛地接触并深入了解内地的社会工作。我满怀热忱,期望借助本社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资源,积极推广社会福利服务的理念与工作方法,为内地社工行业的专业化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率先在内地推动国际领养服务,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收养机构代表深入内地交流互动。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正处于紧锣密鼓的起草阶段,我们荣幸地作为业界代表,多次受邀前往内地,与民政、司法等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研讨会,建言献策,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除领养工作之外,我们于1996年开启了社会工作领域的跨境服务先河,为分隔于香港与内地的家庭搭建桥梁。次年在广州成立了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中心,并逐步将服务范围拓展至青少年及儿童领域。彼时,内地的社工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我们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在广州积极开展本土社工培训,不仅提供海外交流学习机会,还派遣多名经验丰富的香港资深社工担任督导,深入广州,面对面地培训和指导当地社会工作者。

香港回归祖国,两地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我和一群致力于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在1998年共同创立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定期开展有关两地的社会研究、交流考察活动以及学术性研讨等,共促两地社会福利事业繁荣发展。

内地日益重视社会工作,尤其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开始走上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紧密跟随国家社会工作发展的步伐,自2007年起与内地相关政府机构合作,提供培训及督导服务,开展面向全国的“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训”课程。我们分享香港在社会服务方面的经验、制度以及专业技巧,希望为内地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助力其发展本土特色的社会服务路径。

▲2024年8月,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跨境家庭开展讲座。资料图

我们曾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一期尤为特别的培训班,学员阵容空前,囊括了广东省内所有城市的市长或副市长。为了自上而下地推动社会服务在全省范围内的普及与实践,他们齐聚一堂,深入研习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可以看出,内地政府对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领域的高度重视,以及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坚定决心。迄今为止,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已为近2000名内地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专业且系统的培训,持续为社会工作发展贡献力量。

助力深圳社工人才队伍培养

由于内地的社会工作刚起步,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工培养体系,导致就读社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实习经历,便直接步入职业生涯。然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灵活应对多样化案例,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不断积累案例经验、历经实践磨砺方能逐步达成的。相比之下,香港的社工体系则设立了更为严格的准入标准,要求毕业生必须累积至少800小时的实习经验,方能注册成为专业社工。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们向内地派出经验丰富的督导团队,他们前往不同的服务单位,并带领及指导新晋社工,传授经验与技巧,助其成长。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社会工作领域也率先开展了探索与实践。鉴于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在内地提供的督导服务颇有成效,我被委任为深圳市社会工作的总督导,参与全面规划与执行当地的社工督导计划。在此框架下,我们安排了逾百名资深督导驻点深圳,结合具体而实际的案例指导社工工作。同时,我们在罗湖、宝安等多个区域定期举办专业培训课程,每周不辍,数年间已培训数千名学员,协助深圳锻造一支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

2009年,我们正式展开跨境学童服务,开启两地服务跨境学童和家庭的先河,并于2010年试运行、2012年正式挂牌成立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

成立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

事实上,深港两地的社会工作领域长期保持着紧密联系。早在2006年,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就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深港综合家庭服务,次年设立罗湖区港人家庭社工服务站,主要开展预防家庭暴力系列工作和为跨境家庭提供婚姻辅导服务。

21世纪初,我们在深圳为跨境家庭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陆续接触到跨境学童这一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双非家庭”,即父母双方均不是香港永久性居民。这些孩子步入求学阶段,频繁穿梭于双城之间,体验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击。然而,他们既不会讲广东话,也不认识繁体字,加之父母对香港教育制度缺乏了解,导致孩子们在学习和校园生活上感到迷惘和无措。当时,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尚未延伸至内地,且跨境家庭因居住地点不在香港而往往难以被香港社会机构关注并跟进,使得他们无处寻求资源和支持,陷入无助的境地。

据香港教育局统计,2009年跨境学童数量超过8000人,且该数据以每年30%的比例持续攀升。随着跨境学童数量的激增,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极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有需要成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去帮助跨境学童,提供和香港相同的社会服务,帮助跨境学童及其背后的家庭适应香港的生活,促进两地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然而,在筹备服务机构的过程中,资金与场地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我们积极寻求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的资金支持。由于赛马会政策规定旗下基金须在香港境内使用,但经过我们多次的努力沟通与阐述跨境学童服务对于深港两地的重要意义,赛马会最终决定破例为我们提供支援。

与此同时,罗湖区妇女联合会(以下简称“罗湖区妇联”)同样关注到跨境学童的问题。我们双方一拍即合,共同筹划跨境学童服务项目。罗湖区妇联慷慨提供场地支持,在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划定了约400平方米的场地用作机构的活动及办公场所,而区政府斥资对大楼进行了功能性的改造与升级。

2009年,我们正式展开跨境学童服务,开启两地服务跨境学童和家庭的先河,并于2010年试运行、2012年正式挂牌成立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通过内地招聘与香港派遣相结合的方式,我们组建了一支由十多名社工组成的常驻团队,并根据跨境家庭的实际需求,为跨境学童及其家庭提供国民教育、法律咨询、亲子教育、少儿培训、婚姻调适等服务,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香港社情,融入香港社会。

罗湖区跨境学童服务中心成为了全国首家服务居深港人家庭、联系深港两地的社会服务机构。自筹备至运营以来,已历经十余载春秋。在此期间,罗湖区妇联始终在政策推动、人力资源、水电安保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为中心建设保驾护航。如今,在双方努力推动下,中心累计服务超10万人次,惠及超2000个跨境家庭,探索出深港社会服务的创新融合模式,为大湾区打造了社会服务融合的先例和模板。

推动深港社会服务融合与升级

基于在香港社福系统沉淀的丰富经验,我们不断积累深圳的资源,逐步构建愈加完善和专业的深港社工团队。现在,我们被更多人熟知,越来越多涉及深港两地复杂的家庭个案被转介到中心,社会各界对我们的认可与信赖日益提升。2015年与2019年,南山区、福田区的相关部门分别和我们成立了跨境学童服务中心。截至目前,罗湖、南山、福田、前海4个服务点共计为超过5000个家庭提供了社会服务。

2022年,罗湖区对现有的跨境学童服务中心进行了全面升级,将其打造为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扩展至4800平方米。此外,我们还同步发布了深港家庭服务“1+N”计划,其中“1”代表“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N”则涵盖了多项特色服务,包括香港赛马会资助的“跨境家庭新里程服务计划”,由香港民政和青年事务署、香港教育署分别资助的“期望管理计划”和“成长学堂——心理社交支援计划”,深圳方面提供的深港家事调解服务中心、深港家庭教育指导站、“童阅未来”深港家庭亲子共读计划等。

回望过去,我们曾历经风雨,现在可谓迎来阳光,深港融合之花已绚烂绽放。展望未来,我们除了继续为港人提供个案服务外,还将积极推动和深圳、香港两地多部门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提升团队的服务品质,将中心打造为促进深港家庭发展的重要平台。

▲2024年11月,由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广东办事处承办的第一届前海国际化学校模拟世界杯在前海运动公园举行。 资料图

在这个过程中,我身边的很多同事,也从对内地文化的不了解,到慢慢融入深圳,差不多都变成了深圳人。

半世纪社会服务的温情与坚守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我投身于社会服务事业,坚持只做一件事——让个人(特别是儿童、跨地域移居人士)、家庭可以有尊严及和谐地生活。很多人曾问我如何维持多年热诚不变,在我看来,社工的本质是发挥助人自助的精神,激发受助者对生命的热情,借以改变他们的人生,而当我眼见自己的工作能成功启蒙受助者,以及燃亮他们的人生时,那份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

记忆深刻的一次,是我走在美国旧金山的街头,偶遇一位年轻人,他热情地向我打招呼,称呼我为“邱sir”,并执意请我喝一杯茶。交谈中得知,他曾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过我的辅导。那时的他,性格顽皮,对未来充满迷茫,但正是那段接受辅导的经历,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从此发奋向上,后来更在美国成为一名专业的会计师。对此,他心怀感激。自那次重逢后,我们始终保持着联系,他不时对我的社会服务工作给予支持。

社会工作不同于医生的手术治疗,其工作成效并非立竿见影。正如这位年轻人,需要一段时间才走对了自己要走的路,当他回首往昔,深感因我的帮助而得以更好地前行,所以满怀感恩。

让我欣慰的是,一些曾经的服务接受者因受益于社会服务,而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在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就有两位同事,她们都曾接受过社会服务,由此激发了她们对社会工作的兴趣,进而在内地完成本科学业后,来港攻读社工专业硕士,毕业后加入我们机构,常驻深圳,共同为跨境人士提供服务。

这些温暖的个案,恰似点点星火,持续为我心中那团火添柴加薪,使之永远炽热而不息,推动着我在社会工作的道路上一路坚守。

共绘大湾区

社会服务新篇章

深圳是港人来内地的第一站,是连接香港与内地居民情感与生活的桥梁。我深切感受到,深圳一直很重视港人在这里的居住、生活与发展,深港两地居民的往来也更加频繁。得益于此,我们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得以在这片热土上早早扎根。随着内地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一路见证着粤港澳大湾区从起步逐渐走向繁荣。在这个过程中,我身边的很多同事,也从对内地文化的不了解,到慢慢融入深圳,差不多都变成了深圳人。

从早期仅凭一颗热忱之心助人的纯朴善举,到如今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支撑,能够更精准、更专业地服务于有需要的人群,深圳成功探索出一条契合本地文化与体制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

我相信,在未来,透过磋商共议的有效沟通,政府与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共同合作,将为社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社会服务的力量得以好好发挥,湾区融合、同心向上是值得期许且为之努力的方向。

口述时间

2024年8月20日

口述地点

香港湾仔轩尼诗道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邱晓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