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应遵循四个原则|理论周刊·专论

郭丽莎
01-06 12:4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提要


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应当遵循爱国主义教育法,遵循思想引领、文化涵育原则,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原则,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原则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使爱国主义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爱国主义教育是关乎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去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治化轨道。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是规范和引导青少年爱国言行、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自觉的必要措施。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应当遵循爱国主义教育法,坚持以下原则,使爱国主义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一是思想引领、文化涵育原则。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复杂的时代环境和多元的思想文化给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国价值观带来诸多挑战。只有在法治框架下培育和践行爱国的价值观,才能引导爱国主义在青少年心中扎下深根。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要引导青少年深入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所蕴含的理论精髓、实践精义,从而树立正确和理性的爱国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凝聚和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推进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关键是持续提升公民的法治文化认同。这是一个以价值认识为基础、以价值情感为支撑、以价值认同为归宿的递进式发展过程。推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法治教育,需要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青少年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是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原则。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应当鼓励思政课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法治的系统化、专题化教学,梳理爱国主义法治知识体系,以学生的爱国情感需求为出发点,以法律法规文本为依据,结合时事热点,以案说法,将爱国主义的“情”与法治的“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法治观。

学校应当将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和体验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各类主题活动,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宪法日”普法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学生在身体力行中,对爱国主义法治观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进而成为其爱国言行的指引。在政策层面,应当鼓励和支持创作爱国主义法治题材的文艺作品、出版物、新闻报道、公益广告等,生动讲好爱国故事和法治故事,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原则。青少年通过学习宪法和其他法律,能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强化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等方面的意识和观念。

青少年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重要的补充和支撑。家庭应当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教学活动,引导、鼓励青少年参加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社会活动。要将爱国主义法治教育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对青少年进行相关的法治知识教育,使普法过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过程。

四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教育对象和教育层次,来确定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重点内容,采取适宜的教育方式,把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使爱国主义法治观入脑、入心、入魂。

要注重针对各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来设计教育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宜多安排实践课程,注重习惯养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则更应注重理论阐释,结合实际讲授法律法规,为学生答疑解惑。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丰富爱国主义法治知识储备,提升爱国主义法治教育能力。

要建立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常态化评估机制。构建爱国主义法治教育的“多维度、穿透式、数字化”绩效评估机制,跟踪评估教育成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模式。【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GD23XZZC05)、广东省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课题(2023GXJK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郭丽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