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筑“梦”|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迎来24家创业团队入驻,为深港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实习生 王晨雯
2024-12-31 11:3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前海梦工场是港澳青年走向内地的‘第一站’和‘首选站’。”日前,记者采访香港大学青年科创中心总监汪鹏,自今年9月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港大青创学院)在前海梦工场北区开园以来,已迎来24家初创企业和团队入驻,主要来自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以及新材料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首批入驻港大青创学院的企业,大乙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乙”)已快速进入到中试阶段,依托前海管理局的相关服务,该公司在宝安区顺利获得适宜场地,护航企业在关键阶段的平稳发展。

走进位于前海梦工场的港大青创学院,整栋楼实际使用面积超3000平方米,二楼是多功能大厅,路演活动室,三楼则是大小不一的初创企业办公位,有最大可容纳14人的办公室,也有零散的一两人独立办公室。如果仔细留意,会发现四处都有“iDendron”字样,汪鹏介绍,iDendron在拉丁文里是“树”的意思,意味着创新之树,正是香港大学创新及创业中心的代称,该中心2017年成立,旨在孕育校园内的企业家和创新精神,培植香港大学早期初创企业,目前,中心已入驻超50个团队。

“一方面,我们在香港的众创空间面积较小,目前已超过50个团队入驻,随着入驻团队的增加,急需拓展新的场地。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很多科创团队都有到内地发展的意向,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定前海梦工场作为港大青创中心在内地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汪鹏说。

作为首批入驻的企业,大乙在金属材料领域颇有成果。在前海工程中心内部,摆放着各种模块和焊片,这是团队在港大金属材料领域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大乙开发了全球独有的固态铜烧结技术,能够解决新能源领域大功率半导体热管理难题,同时攻克了芯片顶部覆盖超薄铜的关键技术难题,目前是全球少数的在该领域具备自主技术的公司。

其创始人、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系主任黄明欣坦言,香港的生产空间有限,而前海空间大小非常合适,距离也很方便,因此将选择公司的工程中心放在前海。黄明欣说:“今年6月我们来到梦工场建设工程中心,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建好了,速度非常快。”

在港大青创学院拥有14人工位办公空间的PokField Technology,是一家无创脑机接口(BCI)设备和康复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企业,该企业运营总监端木德浩说,“深圳的产业链和技术供应链非常完善。目前我们的基础研究包括一些临床试验的初期研究都会在香港大学进行,待进入到产品研发阶段后,就会到深圳前海。“希望通过入驻前海,解决注册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大市场和影响力。”

WeWrites(围乐写)创办人胡乐勤希望借助前海在内地拓展市场。“我们在前海梦工场认识到了许多老师和优秀的创客人士,他们给予我们很多指导。前海也给予了我们资源和房租的优惠和帮助,非常适宜香港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发展。”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窦延文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实习生 王晨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