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会近两年后,浙江华业塑料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华业”)创业板IPO终于提交注册。
回溯浙江华业IPO进程,公司2022年5月30日提交招股书并获深交所受理,2022年6月20日被问询,2023年2月13日过会,直至2024年12月30日提交注册。
浙江华业本次拟募集资金6.72亿元,其中2亿元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项目。
浙江华业系典型的家族企业。夏增富、夏瑜键、沈春燕直接及间接支配公司78.02%的表决权比例,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其中,公司董事长夏增富、董事沈春燕系夫妻关系,董事、总经理夏瑜键系二人之子;董事王建立系夏瑜键配偶之父。
创业板定位遭监管反复问询
据招股书,浙江华业主要从事塑料成型设备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2023年至2024年,公司被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评为“中国塑机辅机及配套件行业7强企业”。
招股书披露,根据中国塑料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至2023年,浙江华业在我国塑料机械用螺杆、机筒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10%、12%、12.5%,市场排名均为第一名。
具有一定市场地位,也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说明浙江华业具备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实力。但是,其创业板定位此前两次遭监管问询。
据介绍,浙江华业于2019年6月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国家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有效期为三年。根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于2022年8月8日发布的复核通过企业名单,公司未入选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通过企业名单。深交所因此要求说明2022年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最终结果及复核未通过(如是)的相关原因。
浙江华业表示,公司未入选复核通过企业名单主要系公司发展较快,截至2021年末,浙江华业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且营业收入超过4亿元,不再属于《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规定的中小企业范畴。公司未通过2022年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不会对公司创新能力、技术实力等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不影响公司业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均值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曾经的“小巨人”,浙江华业研发费用率并不高,报告期内(2021年至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118.45万元、2166.35万元、2298.50万元和1322.2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62%、2.77%、3.12%和3.06%,均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均值。
而报告期内浙江华业销售费用率分别为2.94%、2.80%、3.46%和3.02%,均高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均值(2.03%、2.04%、2.14%和2.22%)。
对比以上数据不难发现,除2024年上半年外,浙江华业研发费用在报告期内均低于销售费用,且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均值,轻研发、重销售的现象十分明显。
此外,浙江华业研发人员比例较低。2024年6月末员工人数为1472人,研发人员为80人,研发人员占比仅为5.43%;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1人,本科以上学历76人,大专以下学历人员占比81.39%。种种数据显示,浙江华业高新技术企业成色似乎略显不足。
主营业务毛利率逐年下降
报告期内,浙江华业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08亿元、7.82亿元、7.36亿元和4.33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533.27万元、8157.97万元、7029.42万元和4469.12万元。其中,2022年和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均双双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期内,浙江华业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9.08%、26.92%、25.73%和24.82%,虽然都高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均值,但却逐年下降,其风险不容忽视。
此外,浙江华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产品螺杆、机筒、哥林柱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超98%。但在2024年上半年,螺杆机筒和哥林柱销售单价均出现下滑,相较上年分别下滑23.10%和17.34%。
浙江华业对此解释道,报告期内公司螺杆、机筒及哥林柱等主要产品单价有一定的波动,主要系公司的产品以定制化为主,产品种类较多,不同规格产品价格差异较大;另外,随着圆钢等主要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公司部分产品销售价格也有所调整。
最新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浙江华业营业收入为6.65亿元,同比增长21.18%;归母净利润为7428.05万元,同比增长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