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暮色中的高栏港大桥(左侧双主塔)和黄茅海大桥(右侧三主塔)。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时隔不到半年,继深中通道之后,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12月11日下午3时通车试运营。
这座“海上长虹”亮相于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以独特的姿态闪耀在大湾区。
伫立海上的黄茅海跨海通道。 冯珠仔 摄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继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之后大湾区又一重大跨海通道,为大湾区互联互通再添“关键一横”,打造了大湾区乃至中国交通建设又一张靓丽名片。
在过去4年半的建设历程中,广大建设者团结奋斗,克服种种困难、战胜重重挑战,形成了七大技术创新:首创了双曲面独柱式钢筋混凝土索塔新结构、海中超大跨多塔斜拉桥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减震耗能装置,首次提出了“风嘴+水平隔涡板+下中央稳定板”综合气动措施,构建了双曲面异形索塔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体系,研发了全离岸海洋环境下TY型墩及大跨度钢箱梁施工技术,改进了超宽分体钢箱梁施工线形控制方法,攻克了基于单北斗的跨海精密控制测量技术,并首次建立了以北斗系统为主的跨海桥梁工程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实现了快速建造、优质建造。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起于珠海市平沙镇,向西跨越黄茅海水域,终于台山市斗山镇,全长约31公里,跨海段长度约14公里,双向六车道。
黄茅海跨海通道东连鹤港高速、高栏港高速,西连新台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项目通车后,从珠海到江门的车程将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左右,有效改变了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较为单一的现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并将刺激带动大湾区东西两岸产业、科技、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提升资源要素流动配置。
伴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的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迎来“大桥经济”窗口期、黄金期,江门大广海湾、珠海金湾区等区域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助力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一体化,赋能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黄茅海跨海通道也将与珠江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历程
● 2020年6月6日,开工建设;
● 2020年12月16日,土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 2021年6月29日,主桥桩基全部完成;
● 2021年12月31日,主墩承台和塔座完成;
● 2022年8月8日,狮山隧道贯通;
● 2023年4月18日,五座主塔全部封顶;
● 2023年8月15日,象山隧道贯通;
● 2024年3月20日,高栏港大桥合龙;
● 2024年6月19日,黄茅海大桥合龙;
● 2024年10月29日,全线铺装完成;
● 2024年11月14日,黄茅海大桥完成动静载试验;
● 2024年11月25日,通过交工验收;
● 2024年12月11日,建成通车。
黄茅海跨海通道创造众多纪录
世界跨径最大三塔公路斜拉桥
黄茅海跨海通道设置高栏港大桥(主跨700米双塔单跨)、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黄茅海大桥(2×720米三塔双跨斜拉桥)两座主桥。
一般的斜拉桥塔柱多选用“H”形或“A”形,但在海中“生根”时占用面积大,会挤占航道。对此,黄茅海跨海通道主桥采用“中央分体式钢箱梁+独柱塔”方案,在国际上首创双曲面独柱式钢筋混凝土索塔新结构。
首次开展全桥涡振风洞试验
黄茅海跨海通道还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开展全桥涡振风洞试验,推算出实桥运营风速范围内桥梁涡振性能优于国际最严格的舒适度标准,使海上主桥可抵抗17级台风。
首次应用整幅式TY型桥墩
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的辅助墩与过渡墩以及中引桥桥墩均采用整幅式TY型桥墩,梁段最大长度123.5米,最大重量1400吨,这也是整幅式TY型桥墩在我国高速公路桥梁中的首次应用。
此外,为减轻结构自重并改善空气动力性能,黄茅海跨海通道主桥均采用分体式钢箱梁设计,由两个钢箱梁及横向连接箱组成,双幅桥面总宽50.4米,宽度在同类桥型中位居省内第一,这也是分体式钢箱梁在省内首次大规模应用。
钢桥面铺装创世界纪录
黄茅海跨海通道桥面铺装采用双层热拌环氧沥青铺装方案,设计总厚度65毫米,所用的材料——环氧沥青混凝土造价是普通沥青混凝土的约20倍,可显著提高桥面耐久性和行车舒适性。
黄茅海大桥钢桥面施工单次铺装面积达26350平方米,长度为1700米,单次铺装面积和单次铺装最大里程数均创世界纪录。
此外,黄茅海跨海通道首次建立了以北斗系统(BDS)为主的跨海桥梁工程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攻克了基于单北斗的跨海工程精密控制测量技术;研发了基于单BDS的在线监测系统,结合北斗工程CORS的定位服务,实现了毫米级的长距离海中自动化监测。
黄金内湾形成“三环”跨海跨江通道群
珠江口开启“八门全开”新格局
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上岗”,如今的珠江口黄金内湾上已然形成“三环”跨海跨江通道群——南沙大桥和虎门大桥是珠江口跨海的“内环”,深中通道是腰部“中环”,港珠澳大桥和黄茅海跨海通道构成“外环”。
三级通道成形,把整个珠江口东西两岸曾经隔水相望的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提起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人们往往只会想起伶仃洋所在的那个珠江口。其实珠江口的范围比想象中更广阔。
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水系,在广东共分八个口门,浩浩荡荡注入南海,俗称“三江入粤,八门出海”。八门,即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近年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的通车,可以说打通了珠江口东侧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五门”经络,推动广州南沙、中山翠亨、珠海横琴等区域快速发展。而在珠江口西侧,鸡啼门、虎跳门、崖门则需要更多的链接沟通。
珠江口两岸经济发展存在“东强西弱”的情况。而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比珠江口东侧“五门”发达的跨江跨海交通,整个珠江口想要释放更大的能量,似乎还有短板,黄茅海跨海通道应运而生。它东连港珠澳大桥,从珠海向西跨越黄茅海水域,掠过鸡啼门、虎跳门、崖门三门,在江门向西连接西部沿海高速,在珠江口再次写出“关键一横”。至此,珠江口开启“八门全开”新格局。
如果说港珠澳大桥是第一条连接粤港澳三地的纽带,那么黄茅海跨海通道将“承东启西”,成为打通珠西交通格局的一个新突破口,与港珠澳大桥、西部沿海高速形成一条直线,将整个珠江口“揽于一横”,共同构成“香港—珠海—江门—粤西”大通道。
去年12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公布,包括珠海、中山、江门、阳江4市所辖行政区域,被规划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业宜游的高质量发展区域。
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可望进一步发挥东接港珠澳大桥的功能,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加速大湾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据《南方日报》)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