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石排镇的旧村落中,总会不经意间瞥见两侧房屋镶嵌的片片红石。或作墙基,或作石柱,或为门楣,或为墙裙,或成片,或点缀,与青砖墨瓦共同编织成石排的大街小巷。
这就是红石,学名红砂岩。作为东莞旧民居的特色石材,红石已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建筑文化中。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的变迁,红石作为一种文化逐渐浸入了石排人生活的每个角落,也深刻地影响着每个石排人,低调而坚韧,平凡而伟大。
开山采石,这是石排人的勤劳务实;筑堤防洪,这是石排人的自强不息……可以说,红石精神在每一个时代,都激励着石排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
近年来,东莞市石排镇深入挖掘提炼“红石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化以“家文化、城文化、和文化”为内核的“红石精神”文化品牌,聚焦“科技创新+科技制造”,全力推动“生态文化古城,‘专精特新’名镇”建设,以匠人匠心、攻坚克难的执着,努力将石排打造成一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城”、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家”、一个适合产业发展的“平台”。
勤劳朴实
传承严谨家训、淳朴家风的家文化
据《东莞地名志》介绍,石排因“地表石脉成排”得名。而民间传说版本却集中在采石场红石开采和运输上,或因在东江边堆积着一排排待运走的红石,或因在此运送石料的竹排、船只成排而得名。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石排”来自历史上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石排人辛勤汗水的结晶。
与此同时,作为岭南建筑不可或缺的材料,红石因其朴实、低调的气质,虽经常被人们忽视,却是漫长岁月里最稳定的见证者。
红石,是每一个石排人心中家的颜色,也是每一个石排人的气质和底色。
近年来,石排镇深入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利用书法活动、摄影活动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家风活动,为群众搭建邻里交流、亲子沟通的平台,打造温情有爱社区,以“小家”好家风涵养“大家”好风尚。
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常态化开展“千家万户亮家风”行动,以“庭院美”带动“家风美”,通过丰富的亲子活动带动家庭树立良好家风,以良好家风涵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其中,石排镇赤坎村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充分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打造多元化的家庭教育阵地,建立多方聚力的家庭教育队伍,打造出“父母学堂”家庭教育项目、“与爱同行”家庭亲子共融项目、“悦读悦成长”亲子阅读项目、“爱在仲夏”暑期夏令营、“幸福赤坎”家风传承项目等品牌活动,有效推动家庭、学校、社会携手育人,先后获评东莞市家教家风实践基地、东莞市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黄家壆村则成立家庭文明建设工作小组,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打造“奔跑吧,黄家壆”全民健身项目、“做个醒目仔”暑期夏令营、“玉兰花开”巾帼家美积分超市3个特色品牌项目,带动全民参与,以家庭文明促进全村和谐稳定,被评为东莞市家庭文明建设试点。
开拓创新
打造“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样板园区
红石,是石排旧民居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需要,红砂岩作为建筑石材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红砂岩拼嵌的建筑与村落从未消失,在岁月的不断摩挲中再次焕发新的生机,成了石排的宝贵财富。
从东莞市中心驱车30分钟,便可来到石排镇塘尾古村。这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典型石排风格的红石旧民居。如何在当下让传统的红石焕发新的生机,石排人有自己的思考——今年4月,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村落,正式迈出了塘尾古村落活化利用的步伐。
开拓创新,同样是刻在石排人骨子里的基因。
40多年前,石排引进东莞第二家“三来一补”工厂——方舟木器厂,创办了当时东莞最大水泥厂——东江水泥厂、东莞首家乡镇宾馆——燕岭宾馆,创造了改革开放初期属于石排的辉煌。
4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有东莞首个市镇共建“专精特新”产业园——石排“专精特新”产业园,这里有广东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这里建起了中国潮玩之都·潮玩中心,创办了“潮创产业学院”,深度赋能潮玩产业发展……开拓创新的故事,仍旧在这座东江之畔的小镇上不断上演。
今年上半年,石排镇实现GDP102.86亿元,同比增长3.5%;规上工业增加值58.54亿元,,同比增长3%,保持平稳增长。农村集体资产倍增、“三线”整治、发动社会力量、交通秩序治理等4个案例得到全市推广,在获评东莞市2023年度“百千万工程”工作良好镇街的同时,也入选了“2024年全国千强镇”。
如今,石排正践行经营城市理念,规划先行、高位统筹,积极响应省委“百千万工程”号召,全面推动中心、潮玩、科创、工改、旅游、农业等“六大片区”建设,园区作为中心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集聚优势资源,构建“城市-产业-人才”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格局,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前沿阵地和“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园区。
和谐共存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位于石排镇燕窝村的燕岭采石场是广东省两处红砂岩采石场之一,也是珠三角现存石质文物中红砂岩沙料主要来源地。
从明清时期起,大量开采红砂岩被数次禁止,直到1999年,石排镇永久禁止开采燕岭红砂岩。毕竟作为东江大堤最稳固的部分,燕岭一直是护佑石排人免于水患、发展农业的重要屏障。
保护好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石排人一直以来都在实践。
早些年,石排利用独有的红砂岩资源,打造了红石山古采石场遗址公园、塘尾古村、下沙红色印象等多个主题公园。近年来,石排镇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美家园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先后荣获国家生态乡镇、国家园林城镇等称号。
据悉,石排镇推动深度城市化,打造产城融合的新城市环境,提出建设“生态文化古城、‘专精特新’名镇”,围绕“古”与“新”、现代城市“专精特新”与宜居家园“绿美自然”的有机结合,企业群众乐居乐业乐活,打造高质量城市绿美环境。今年以来,石排镇围绕“全面推进乡村绿化 建设美丽宜居广东”主题,深入推进全镇绿化、美化提档升级。全镇上下掀起一阵植绿热潮,共启动25个镇村绿化工程项目,计划落实种植乔木8038株,为实施“百千万工程”注入“绿色动能”。
历史上,红砂岩的应用有一个渐变的过程。清朝道光年间,东莞开始出现红石麻石混用。这种混用让两种石料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得房屋更加坚固,而青红相间的颜色搭配更加协调,二者和谐并存,共生共荣,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了当地新的建筑特色。
48平方公里的石排镇,外来人口占一大半。如何实现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和谐并蓄、共生共荣?石排镇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教育提质,大力推进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卫生医疗水平,擦亮“民生大莞家”品牌,完善“就莞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同时,加快推进全域“潮流工业文化游”线路,健全全民文化、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体生活共享水平。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