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市民艺校”火遍全国大中城市,成为优质公共文化艺术资源和服务直达百姓的新载体。各地文化馆和社会机构纷纷响应,在课程创新、精准服务、管理机制等方面“卷”了起来。将创新刻入城市基因的深圳近日又“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由市民发起的全民艺术普及“艺术拼团”首批创新艺术课程上线。这是深圳市文化馆的一次创新尝试,在全国文化馆系统中也属首创。
▲非遗传承人带来传统插花课程。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什么是“艺术拼团”?具体应该怎么拼?与其他“市民艺校”课程有什么不同?总结关键词就是:“自由点菜”——上公益免费培训课变得跟“拼多多”一样简单。作为市民,能借此享受哪些福利?本报为你一一解读。
一键发起艺术课程 满足市民不同需求
“为了报名,市文化馆的大门被市民挤坏了两次。”忆起深圳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深圳市文化馆联盟主席、深圳市文化馆馆长曾昶讲起了这样一件往事。2006年,深圳市文化馆在全国率先实行面向市民的公益艺术培训,“被挤坏的大门”背后正是市民对优质公共文化艺术服务的渴求。
在曾昶看来,如果说“免费”是公共文化服务的1.0阶段,那么,此后十余年,随着全国各地加大投入,将更多的人群纳入保障范围,服务更加精细化,以“夜校”为代表的公共文化培训服务已经进入了2.0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各级文化馆提供的艺术课程‘菜单’越来越丰富,市民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点菜’了。”
但是由文化馆提供课程“菜单”,市民点菜的模式仍有弊端,无法满足市民在“菜单”以外更广泛、更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如何解决这一弊端?“艺术拼团”就在实践中探索产生了,既是对“菜单式服务”的补充和升级,也是对如何更好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次有力探索。继率先推行“免费培训”后,深圳市文化馆再次引领全国文化馆系统的创新风潮。
“艺术拼团”鼓励市民通过“深艺通”小程序自主发起课程,课程类别不限,经审核、协调后确定拼团人数、场地、时间。市民可通过社交网络自发传播,吸引更多志同道合者参与,达到开团人数后,课程即可顺利开展。“相当于市民想‘吃什么’都可以提出来,自由‘点菜’,自由拼团,我们会为市民匹配合适的‘大厨’与‘餐厅’。”曾昶说。
吸纳社会各方力量 组成艺术普及队伍
“艺术拼团”的规则说起来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却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面临许多实际的问题,如市民的需求五花八门,师资力量能否满足?市民想在家门口上课,是否有合适的场地?了解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能知道“艺术拼团”为何能在深圳诞生。
早期免费艺术培训大多由各级文化馆的老师提供,但师资力量有限,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随着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深入,深圳逐步搭建起一支“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队伍,既有文化馆系统的培训师资,又囊括社会培训机构、文化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甚至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专家、非遗传承人加盟。而这,就为满足市民需求,开展“艺术拼团”奠定了人员基础。
将多余的粘剂轻轻刮去,再用砂纸轻轻打磨抛光……记者看到,在成人锔瓷工艺班学员的手中,一件碎掉的瓷器这就样重获了“新生”。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这门古老的民间手艺。这门手艺一度濒临失传,没想到却能出现在首期“艺术拼团”的课堂上。
“我在网络视频中了解到这门技术,觉得很有趣,却不知道该到哪儿去学习。刚好得知‘艺术拼团’,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与了,没想到真拼成了!”让市民何女士更加没想到的是,教授她这门课的老师还是一位业内大咖——方瑞华,深圳市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瑞华告诉记者,如果是商业课程,学员需要付出几千元的学费才能接触“锔瓷”,但在“艺术拼团”,这门课是公益的,她也会毫无保留地将锔瓷技艺教授给学员,希望通过这门课,让更多市民了解“锔瓷”这一非遗技艺。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中华旗袍:品味文化,体验技艺之美”“非遗树叶吹奏”等“艺术拼团”的课堂,授课老师均为非遗传承人。首批由市民发起,并最终审核通过的50门课程中,不仅有常见的艺术门类,还有一系列如舞韵形体焕痛疗愈、茶香雅集、趣玩彩泥萌工厂等“网红”美学生活课,更有一批平时难得一见的非遗课程,展现了深圳市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市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茶道。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此外,拥有一定特长、想为全民艺术普及贡献力量的老师,也可以通过“艺术拼团”参与进来,参与方式与市民一样简便,通过小程序提交,审核通过后就可上线课程。
进了社区又进园区 普及服务送到身边
“很多年轻白领有艺术需求,但是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专程参加艺术培训,所以我们就努力把公益培训送到他们工作的园区、商业办公楼。”深圳市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促进会副会长戴波告诉记者。
自2023年起,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统筹指导下,深圳市文化馆牵头构建起“1个总校+10个分校+N个社会服务点”全民艺术普及总分校体系,联动深圳市工会、妇联、部队、学校、企业、文化机构等各类社会资源,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这使“艺术拼团”可选择的上课地点十分丰富,除了各级文化馆,还可以选择家门口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公司所在的园区、环境优美的文化阅读空间等,让市民轻松享受各类公益艺术培训。
“过去我参与的公益培训都是很基础的那种,上过一次下次再上还是同样的内容。我想发起一个进阶班,邀请我在基础班认识的同学一起拼团。”“我是一位全职妈妈,这两年火爆的夜校大多在晚上和周末,我没办法参加。这次试着发起工作日白天的培训,没想到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我觉得这项技艺特别适合亲子互动,我想发起一个亲子课,不知道老师能不能教。”……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市民不仅传递了自己对“艺术拼团”这一项目的喜爱,还说出了许许多多具体且微小的心愿。满足这些心愿,就是全民艺术普及“艺术拼团”发起的初心,也是深圳公共文化服务努力的方向。
当然,受限于客观因素,并不是每一位市民发起的拼团都能通过审核、顺利开课。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艺术拼团”彰显了深圳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创新力与开拓力,宣告了深圳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决心,让社会美育渗透城市机理,不断为市民日常生活点燃更多的“艺术星火”。
延伸阅读
“艺术拼团”怎么拼?
微信搜索“深艺通”小程序,点击“我的”,添加学员信息进行绑定,完成注册。
步骤一:注册与登录
进入平台首页,点击“艺术拼团”,进入艺术拼团页面,选择您的身份,点击“我是学员”。 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大类或者点击“查看全部课程”。
步骤二:登录平台
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查看详情,如想加入拼团,可点击“跟团报名”按钮,选择报名的成员点击“立即拼课”。
步骤三:如果您想加入拼团
如果现有课程无法满足您的需求,可以选择发起拼团。 点击“发起课程”,填写您的个人信息、意向课程、上课场馆、开课时段,并填写您对这门课程的设想。 点击“提交申请”。
步骤四:如果您想发起拼团
提交后,系统后台将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您可以在艺术拼团页面查看到您发起的课程,分享拼团链接给您的朋友、家人或在社交媒体上邀请更多人加入。 课程人数满足开班人数需求后,即可开班上课。
步骤五:审核与确认
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铲屎官们,#携宠出行好物分享#开麦啦! 高铁能携宠,景区也友好,但各位铲屎官的出行装备跟上了吗?快来鹏友圈晒出你的携宠出行好物,无论是塞兜里的免洗脚垫、秒变豪宅的折叠箱,还是防社死的除臭喷雾,安利/避雷统统欢迎!带话题发布动态,一起解锁带毛孩看世界的快乐!晒好物+心得,优质安利直接上榜!
00:05
《2025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发布,深圳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
00:14
#读特小记者# 在大梅沙海滨公园外,竟然有一架直升机嘟嘟嘟嘟地降落🛬到地面。🚁 直升机周围有绿化和灌木。 要知道,直升机通常用于运输、救援、观光等多种用途。 莫非这是用于观光的?真新奇!#读特小记者#
00:35
脱了制服,藏装一样可以驾驭👍💐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