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读懂了我的鞠躬,就读懂了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你读懂了中医,就读懂了中国。”在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现场,一位名叫迪亚拉的非洲中医,在讲话前深深鞠了一躬,接着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笑呵呵地说道。迪亚拉来自马里共和国,现在是中非友好协会联盟副主席。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于广州和成都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在专题会议中,他告诉大家,如今中医药文化近乎风靡全球了。“在马里,我们已经有很多家医院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每次回国开展义诊,我都会被病人包围。”他记得,有一次,遇到病人腿脚突然抽筋、导致无法走路的情况,就通过中医按摩点穴等技术让患者“手到病除”。迪亚拉刻苦学习中医,为了自己的喜爱和理想,也为了一条人类“共同的丝路”。
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近年来中非合作不断夯实,医疗更是其中一项重要类目。在迪亚拉看来,医学无国界,中医不但是中国文化的宝藏,更需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经常说中医最可能完成传播的地方应该在非洲。”他发现,中医与非洲的传统医药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以植物为主用药,比如在推拿、拔罐、放血等疗法上也有共通之处。
迪亚拉介绍,目前全球有40亿人在使用中草药产品,中医药可乘势打造“Made in China”品牌文化,产品带有具备国家辨识度的文化印记,能更好地实现中医药文化“出海”,也能帮助世界更好地从中医药文化途径“读懂中国”。在他的理解里,中医药是传承数千年、依托以亿计的人体为临床载体的经验累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打开中华文明宝贵的“钥匙”。
在新时代,新的载体、手段、思维方式正在助力世界“读懂中国”和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这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互联网专委会副主任谷雨在大会上发出的观点。他举例,近期中国网络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阔别三载回归之后,首发视频在一两个小时内,就于海外斩获超百万“粉丝”,当天“吸粉”量甚至超过千万。李子柒发布的视频内容都关乎日常生活,而她传播、展示出去的,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真实、向善的内容。
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文明?谁又可以成为文化交流的有效桥梁?谷雨提到,他曾就职于中国面向年轻人最大的社交平台之一——哔哩哔哩。在他看来,哔哩哔哩已经成为一个中外文化交流融汇的平台。一方面,来自海外的许多年轻人通过这个平台把世界展示给中国;另一方面,中国青年也通过这个平台将中国文化不断“推送”给世界。“让热爱分享的年轻人成为主体,让网络成为一个重要平台,让生活中的真善美来相互交流共鉴。”谷雨说。
巴基斯坦“读懂中国”论坛理事长、中巴经济走廊巴基斯坦前特使扎法尔注意到,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主动地把自己的文化和产品带向世界。他向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党委副书记洪勇刚提出“小小建议”,希望中国能够出版更多英文书——“中国人已经很清楚中国是怎么样的。我经常去书店,却很少看到由中国自己出版的英文书。”
洪勇刚也回应道,中信出版社以“聚焦欧美、润泽亚洲、撒播丝路”的多元化战略,正在持续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与超过30个国家、近100家海外出版机构建立密切的版权和输出合作。他热情邀请与会的嘉宾学者,和中信出版社共同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改革创新提供精神力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知识信息,也为美好生活提供品质服务。
今年,美国作家凯尔·费拉纳出版《世界为何需要中国——发展、环保主义、冲突解决和共同富裕》一书。他在大会现场谈到,“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发展路径的意义,是一种“应对全球不平等、解决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世界需要听到更多这样的故事,家家户户水电无忧、乡村重新焕发活力、列车高速飞驰、药物价格更低、空气更加清新……”这些都发生在费拉纳所看到的中国。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举办,让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或许,我们有能力帮助世界避免新一轮危机。”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蕴含在这场盛会的寄望中,也体现在代表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精神的龟兹文化中。“龟兹重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论坛”于本届大会亮相,也成为世界看“文化中国”的又一道窗口。
在第十九届、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群活泼可爱的“龟兹宝宝”也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魅力成为展会的“宣传大使”。它们或头戴草帽、手捧新疆瓜果,或模仿伎乐飞天动作,闪烁的大眼睛里尽显灵动的光芒与活力。龟兹文化跨越时空界限,与现代生活偕行、和合共生,是“文化中国”的创新显现。
“龟兹文化作为中国西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吸收了中国中原文化的营养,还受到了印度、波斯、希腊等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文化融合体的特征。”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表示,龟兹文化彰显一种文化多样性的包容与共荣,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共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认为。
“从历史上的西学东渐、东学西传,到近代以来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中华民族始终在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中守正创新、不断发展。今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这种创新性和包容性为读懂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有益启示。”于运全说。
“读懂中国首先要聆听。要听对方的优先事物是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什么、关注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担心、感到哪些危险。”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觉得,“要使积极的事情更积极,用积极的眼光看世界,尤其是对下一代年轻人要有信心,他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关键因素。”在12月4日举行的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闭幕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冯炜也特别提到,互联网上广泛传播获赞的一段视频。
这段视频里,93岁高龄的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因为腿脚不便坐着轮椅登台,向大家鞠躬表达“失礼”之歉意,却收获全场的敬意。“大家都说,一位老人93岁了,还在为促进’读懂中国’事业孜孜不倦地奋斗,还在为推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努力,我们这些年轻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有什么理由懈怠?”冯炜感慨道。
(大会方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