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仙逝的噩耗,作为一个与诗词“恋爱”大半生的诗词爱好者来说,着实令人伤感,不禁扼腕叹息。叶嘉莹先生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
忽然想起《民国风度》中记录着叶嘉莹先生这样一个细节,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次叶嘉莹先生探亲,在火车上看见一位年轻人拿着本《宋词三百首》,这让她高兴得不得了。80年代初,我也正年轻,那时我也随身带着一本《宋词三百首》,确切地说是半本《宋词三百首》。
喜欢诗词源于偶然遇到的一本已撕掉一半的《宋词三百首》。那时也没别的书可看,没事了就常翻翻,没想到我对这“半本宋词”渐渐翻出感情。当时也说不出怎么个好来,只是迷恋。“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些长短不齐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即便心里默诵也是一种享受。有一天忽发奇想,给那些长短句纷纷“谱”了曲,自然是套用熟悉的曲调,“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唱起来倒也字正腔圆。既新奇又好笑,尽管风马牛不相及,却能让我背得烂熟于心。有时兴致所致,便根据词的内容和风格,胡乱唱一些连自己也不清楚的调儿,常常会感动自己,有风吹过时鼻子发酸要流泪似的。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喜欢诗词的年轻人不多了,世人对诗词也常有鄙视和不屑的声音,“诗有什么用?”“诗能当饭吃?”七年前,当时93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在央视《朗读者》的舞台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说:“古典诗词让我们的心灵不死,是我们救赎的力量。”
在《民国风度》中这样记载,叶先生是国学大师里讲诗词的“一把手”,有人把旁听叶嘉莹的诗词课比作“偷吃仙丹”。诗人席慕蓉、作家白先勇像两个“追星族”,非常羡慕做叶嘉莹老师的学生。听过叶先生课的人,没有不受到感动和影响的。加拿大的实业家蔡章阁,只听过她一次讲演,就愿意出资为她建设研究所大楼。南开大学为她兴建迦陵学舍,又有很多人慷慨解囊。澳门的实业家沈秉和决定做“略带诗意”的资本家,将自己比作叶先生的“小小书童”。第一次听叶嘉莹讲课时,他对南开大学的学生说,这可是“梅兰芳的戏”。诗词的美好居然能够感动实业家,从此开始“略带诗意”地赚钱,让许多人感悟到,生活不只是赚钱,还有诗和远方。诗词会让生活更美好,这也许是诗词最能“感觉”出的用途。
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人心反而变得不像原先那么单纯了。叶嘉莹先生说,诗词里面有高洁的精神世界,自己要做的就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进来。“尽我的力量,把我所知道的,我所体会的,说给年轻人。让年轻人认识到人生、感情、心念之间有这么美好的东西。”将古代诗人们的心魂、志趣这些宝贵的东西传承下去,是叶嘉莹先生一生都在做的事情,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年度人物感动中国》给叶嘉莹先生的颁奖词,将会让每个喜欢诗词的人们铭记。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