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第三届学术节开幕。群贤毕至,启智润心。学术节特邀教育专家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附属成员学校的领导及400余名教师代表一道,围绕“变革育人方式 强化学科实践”的主题,通过专家讲座、主题论坛、专题研讨、案例分享、教学展示等学术活动,构建集团“教学研评”成长共同体,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育人方式变革与学科实践,展现集团“新•动课堂2.0”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
作为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最重大的年度活动,本届学术节将历时10天,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除集团所属5所学校外,还邀请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以及广西、湖南、新疆等地的友好学校合作举行。部分学校现场观摩,其余学校将通过直播的方式参与本次活动。
开幕式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协理副校长、基础教育发展委员会副主席卢国师高度肯定了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新一年取得的可喜进步——附属学校新成员的加入,省级、市级基础教育集团奖项的获得,《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均是港中深基础教育人坚守初心、竭尽所能的证明。面对新形势,立足新起点,全体教师应更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承担着“全人教育”和为大学招引人才的双重使命,要充分利用学术节这一交流平台,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相互学习,共同把港中深基础教育品牌打造为深港乃至全国的典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基础教育处处长裘建浩表示,学术节的举办旨在有效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附属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实践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执教水平,合力打造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学术品牌。和前两届相比,本届学术节规模更大,参会的学校数量和专家、教师数量均创新高;活动更丰富,不但新增了教学故事分享板块,还将课堂展示改为了同课异构;学术导向更清晰,特邀重量级学术专家和省外名师亲临附属学校,帮助集团一线教师拓宽学科研究视野,提供学科研究指导。裘建浩希望全体教师在本次学术节中虚心学习、汲取智慧,希望承担同课异构任务的教师精心准备、展现风采,希望各附属学校始终致力于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改善教学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让教师能够幸福地教书育人,让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成才,把附属学校真正办成“受人尊重、令人向往的卓越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祖浩受邀作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及实施》的主旨报告。王教授从教育的发展与转型谈起,基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及课改方向,结合一系列实践案例,同与会教师分享了“何为‘跨学科学习’”“为何‘跨学科学习’”“何以‘跨学科学习’”等问题。王教授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学习问题的真实性、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学习过程的融合性、学习成果的整合性,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整合和运用能力,提升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学科立场,更要有跨学科的视角和本领,合理开发跨学科学习任务,注重知识迁移、方法运用、教师指导、过程公平和多元评价,充分发挥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据了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调素养导向、学科育人,明确要求探索与素养目标和内容结构化相匹配的、学科典型的学习方式,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变革。这就要求教师以共同的愿景与价值观为引领,以育人方式的变革为抓手,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开发设计具有学科意蕴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育人方式变革的设计者、实施者,学生是学科实践强化的参与者、受益者,课堂是二者互融共生的主阵地。
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这届学术节54课时的“课堂教学展评”环节就基于这一理念而设,既强调“学科”的育人价值,又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践”。为此邀请了北京华应龙、浙江张银惠等正高级、特级教师在内的合作学校的10位名师,和集团附属学校的44位教师一道,在中小学18个学科进行“一课多构”的教学活动。这一全科覆盖、全员参与的集团大型学术活动,以学科实践撬动育人方式变革,以新质教学力激活新质学习力,以体现学科本质的教学实践带领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必将为提升集团的课堂教学研修质量,推进学校教育高品发展,带来一次新的跃升机遇。
据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础教育集团成立3年,已经举办了3届学术节。从首届的“聚焦核心素养 共建新动课堂”,到第二届的“启智润心: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再到本届的“变革育人方式 强化学科实践”,锚定课堂教学逐级深入的三届学术节主题,彰显了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学校不变的主业是教学”的务实追求,和“融入教育一线,到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去”的现场管理方法,践行了对“新课标、新理念、新样态”和“学生主动、多元互动、思维灵动”为内涵的“新•动”课堂教学变革的不懈探索。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