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一场展览讲述艺术大家们与深圳的“双向奔赴”?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深圳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存念留真——深圳美术馆上款馆藏名家作品展”,共展出近百幅题有上款的名家书画作品,就带领观众走进这段“艺术佳话”。展览分两期展出,近日更新了第二批作品。
观众看展
这场用心策划的展览立足馆藏美术资源,挖掘本土历史资源,聚焦地域美术研究,展出作品为弘扬时代精神、讲好深圳故事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还原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艺术家支持深圳文化建设所做的贡献提供了图像和文本的支持。
展现深圳美术馆与全国艺术菁英的深情厚谊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深圳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可以从特区最早的文化设施——深圳展览馆说起。深圳展览馆(深圳美术馆前身)作为深圳唯一的美术展览机构,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美术界链接海外的桥梁。有赖于当时全国各地书画名家的支持和参与,深圳展览馆在商业经营性质的文化产业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实践和探索,在中国艺术市场的起步阶段做出了一系列成果,也由此形成了展览、经营、收藏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办馆体系,为深圳积累了大量的艺术珍品。
艺术拓荒,任重道远。近半个世纪以来,深圳美术馆与全国艺术菁英建立了深情厚谊。在大量的馆藏书画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艺术家专为深圳美术馆创作的,并且题写了上款:“深圳展览馆存念”“深圳美术馆惠存”“题赠深圳美术馆”……这些作品及其题款不仅是全国艺术名家支持深圳美术事业发展的见证,也反映了深圳美术馆作为改革开放文化窗口的社会影响力。
邵宇 《深圳展览馆外景》1977,深圳美术馆藏
这些艺术菁英可谓群星璀璨,包括关山月、黎雄才、吴冠中、陆俨少、谢稚柳、陈佩秋、邵宇、唐云、程十发、宋文治、亚明、吴青霞、陈大羽、周昌谷、王子武等等。放眼全国,很少有美术馆、博物馆获赠数量如此之多的名家题写上款作品。
在书画题款中,与艺术家把自己的姓名字号落为下款相对,上款是艺术家书写的受赠对象的名号,艺术家尊其为上以示敬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老一辈艺术家饱含艺术理想,热情澎湃地来到深圳开展艺术交流,留下了珍贵的书画和影像,为深圳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深圳美术馆在起步的早期阶段中,以后来居上的形象吸引了诸多的书画名家来到深圳美术馆,表现出了地缘与书画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陈履生看来,深圳美术馆馆藏中有“上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美术馆收藏的时代特色,以及美术馆与书画家之间的关系,都是值得珍视的。可以说,这些有“上款”的藏品具有较高的历史附加值,在公共领域,它们有着不同于一般的可以叙述的历史,而这正是美术馆面向公众的一方面重要的内容。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李原原表示,这一展览通过梳理精美的馆藏作品和照片、书信等丰富的文献资料,全面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美术馆与全国画家密切联系、交往的盛况,回顾艺术家们支持特区文化建设的壮举,展现深圳开放、热情、充满创新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氛围。
精彩连连看,新增吴冠中、黄永玉等重磅作品
此次展览分为五大篇章,涵盖花鸟篇、山水篇、人物篇、书法篇。第一期的精品作品,如《巫山高》《黄山松云》《少女与鹿》等将继续在第二期展出。另外,第二期又新增很多大师作品,比如吴冠中为深圳展览馆十周年纪念所作《山村》以及黄永玉的《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吴冠中《山村》1986年深圳美术馆藏
李原原介绍,第二期展出了一批特别的藏品,是几对艺术伉俪到深圳美术馆交流时留下的墨宝。他们分别是谢稚柳和陈佩秋的《墨荷图》、程十发和张金锜的《葫芦与鸡》、吴作人、 萧淑芳 《金鱼》、卢光照、程莉影 《葫芦与鸦》。
谢稚柳、陈佩秋 《墨荷图》,1979年,深圳美术馆藏
书法板块更新了不少馆藏佳作,这些作品多创作于深圳美术馆重要周年馆庆之时,是全国艺术名家为支持深圳美术事业发展所书所题的赞词诗篇。这些作品是画家与深圳美术馆情谊的纽带,也是深圳美术馆作为改革开放文化窗口的鉴证。比如,唐云《发扬艺术》(贺词), 关山月《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林散之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等等。
林散之《王之涣诗<登鹳雀楼>》1979年 深圳美术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期还汇聚了岭南画家,比如关山月《梅花》、黎雄才《松石双清图》、王兰若《兰》、林墉、王玉珏、王孟奇、尚涛(合作)《长春图》、陈永锵《红荷鱼图》等等精妙无比,值得仔细观摩。
林墉、王玉珏、王孟奇、尚涛(合作)《长春图》,1996年,深圳美术馆藏
信札与影像“合璧”,触摸历史真实的温度
纸短情长,见字如晤。在信札区,观众可以看到一封封有温度的信札和当时艺术家们在深圳美术馆的留影。深圳美术馆收藏了建馆之初时任馆长与多位艺术名家往来的一百多封书信。这些温暖人心的书信真实地反映了艺术家们与深圳美术馆的密切关系,也回答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艺术家愿意捐赠作品并为深圳美术馆题写上款。
黄永玉《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2004年 深圳美术馆藏
记者还观察到,展厅还播放了一段影像,记录的就是黄永玉2004年在深圳美术馆现场创作《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的情景。斯人已逝,但通过影像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创作时的状态以及独一无二的风格。
深圳美术馆在1984年就购置了一批录像设备,用来留存展览的资料,当时深圳美术馆是国内比较早拥有录像设备的美术馆,记录了唐云、朱屺瞻、应野平、赖少其、启功、程十发等多位老艺术家的创作过程,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也是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杨渝嘉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