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海洋十年”,深圳向“深蓝”!全球海洋顶尖科学家纵论深海未来产业 | 2024中国海博会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2024-10-30 23:25
摘要

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未知领域,是当前全球海洋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热点,也是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新疆域。2024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重头戏之一“国际深海科学与技术大会”,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深圳召开,汇聚了众多全球顶尖海洋科学家、企业家。而深圳作为主办地被寄予厚望。

密切国际交流合作:共绘挺进“深海”蓝图

张占海作大会发言。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长、自然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占海说,大会以有效保护深海环境、合理利用深海资源为主题,聚焦深海前沿科学技术、深海生境保护、海底资源开发利用、国际深海治理等热点议题,就是为了积极响应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搭建深海科技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开展一系列务实行动,提高对深海的科学认知,推动深海技术研发创新,打造深海领域新质生产力,共同探讨基于科学的深海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实践。中国大洋协会愿基于此,与国内外各方加强合作。而深圳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在进军深海的征途中大放异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Yutaka MICHIDA高度评价了深圳在海洋发展中的角色。他指出,该委员会一直积极参与全球的海洋科研和服务,希望能够强化深海地区的科研发展,并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其发展。深海的科学研究是保护深海环境的重要环节,本次大会为各国科学家提供了畅所欲言、共同规划未来发展的平台,对保护海洋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现场。

推动科技进步:携手探索深海未来奥秘

近年来,深圳持续深耕“蓝色经济”,大力发展海洋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2024年前三季度,深圳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2654.5亿元,已建涉海创新载体75个,涉海企业近3万家。当前,深圳加速向深海要空间、挖宝藏,从政策、资金、技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支持,将深海产业纳入深圳8大未来产业,展现出广阔的合作前景和巨大的产业潜力,吸引集聚了中集集团、招商局集团、中国海油、中国船舶等一批涉海龙头企业挺进“深蓝”。

招商局集团副总经理邓仁杰介绍,根据深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招商局集团强化原创技术的策源,从组织、场地、装备等方面全方位优先保障推动深海科研项目顺利开展,已建成全国首个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研制与海试的保障基地,成功研制了6千米级大功率深海多金属结核采光车、7千米重载大功率非金属凯装脐带缆、国内首台水下自动对接重载布放回收装备等一系列深海工程装备,今年9月份在西太平洋顺利完成6千米级原位试验。未来,招商局集团将继续加大对深海采矿业务的投入并注重环保,逐步培育深海资源勘探开发的未来产业。

阿舒克·阿迪亚姆接受采访。

法国科学家阿舒克·阿迪亚姆(Ashok ADICÉAM)对深圳在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成就表示赞赏。他介绍,海洋科学、蓝色经济和海洋治理是明年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的主题。而这三个主题,在本次大会上得到了充分展示,凸显了深圳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洋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期待在“海洋十年”项目中,中国能在海洋科技、涉海产业、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尤其是希望中国的初创企业也加入深海探索的行列。

参与全球治理:打造深海产业生态体系

林间作大会发言。

大会联合主席、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林间,宣读了《深圳倡议:提升海洋科技力量,促进深海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这五点倡议包括:加大深海科研投入力度,提升对深海认知的能力;加强深海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人类与海洋和谐共生;加快深海资源调查勘探,探索蓝色经济发展新途径;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深海蓝色伙伴关系网络;提升能力建设和知识普及,培养壮大深海人才队伍。

格奥尔基·切尔卡绍夫接受采访。

原国际海洋矿物学会主席、俄罗斯科学家格奥尔基·切尔卡绍夫(Georgy CHERKASHOV)对“深圳倡议”表示高度认同。他认为,发起“深圳倡议”对全球海洋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彰显了中国在海洋科学和海洋活动领域的领导力和推动作用。俄罗斯拥有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学研究中心,而深圳年轻、活力、高效,双方完全有能力建立新的联合机制,促进城市之间、海洋领域的合作。

杰拉德·巴伦接受采访。

加拿大金属公司首席执行官杰拉德·巴伦(Gerard BARRON)表示,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科学发展,尤其是深海这一新兴领域。作为深海商业开发的先行者,他们在收集海洋金属矿物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致力于通过科学推动环境观察、监测的技术进步等,以实现深海资源开发的可持续。过去十年,他们与中国保持了非常友好的关系。深圳在这方面有很多优秀科创企业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正持续加大相关领域的投入。这是很好的机会,他们将积极参与其中,帮助中国的科研成果进一步走向世界,以商业化驱动深海技术和环境研究,以低环境影响构建完整的深海产业生态体系。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