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为两小时的通勤时间抓耳挠腮?你是否又在公交转地铁的漫长通勤路上暗自神伤?作为一直在路上的“打工人”,通勤也就成为了我们最关注的热点话题。
图源:图虫创意
近日,住建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联合发布《2024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下称“报告”),报告作出上述“通勤画像”。
过去一年里,我国超大特大城市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比重实现“零增长”,但单程通勤距离在25公里以上(往返50公里)的通勤人口占比仍然达到8%,超过800万人,这相当于每天往返跑半个马拉松!
一线通勤,深圳最幸福?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持续提升
深圳成为首个达80%的超大城市
2023年,全国层面结束了连续3年幸福通勤全线下降的局面。在全国45个主要城市中,有52%的人口实现45分钟内通勤。
一线城市中,深圳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81%,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成为首个达到80%目标的超大城市,这一比例在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显示出深圳在通勤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京广两地保持三年同比改善态势。除北京外,沪穗深均有七成人口单程通勤时间在45分钟内。
也就说,在超大城市深圳工作的“打工人”大部分人上班只需要半个钟出头,“幸福感”还是相当不错的。
深圳不断改善极端通勤人口比重
“幸福通勤”比重不断攀升
通勤时耗随着距离增长而增加。2023年,尽管22个超大特大城市极端通勤比重没有继续增加,但在所有轨道城市中,仍有不少人要每天面临60分钟以上的单程通勤时间。
图源:图虫创意
极端通勤人口最多的城市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比重28%,另有上海、重庆、天津、武汉和青岛五座城市这一通勤人口比重超过15%。其中,深圳每天面临60分钟以上单程通勤时间的人员达到11%。
从城市主体来看,北京25公里以上超长通勤人口比重最高,达到12%,第二位的广州达到10%,超过了上海。而深圳则是8%,排在第七位。特大城市中超长通勤人口比重最多的东莞、青岛、长沙超过8%。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反映就近职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又称“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越高说明城市能够就近职住、绿色出行,拥有幸福通勤体验人口比重越高。
中国45个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52%,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其中,超大城市48%,特大城市53%。深圳作为超大城市之一,年度增幅4-5个百分点达到60%,位居超大城市榜首。
此外,超大城市2.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32%,较2019年增加2个百分点,2.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15分钟骑行可达,慢行通勤需求增长不断提升,深圳2.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达到44%,增幅显著。
约9.5万深圳“打工人”
单程通勤时耗90分钟以内
报告进一步以去年22个超大特大城市中25公里以上通勤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超长通勤的集中流向(通勤起讫点)。研究发现,在前20位25公里以上超长通勤流向中,有17个流向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5个超大城市。
报告发现,在前述TOP20名单中,14个流向的平均通勤时耗90分钟以内。其中,深圳有3个区上榜,分别为宝安区、南山区和龙岗区,约9.5万人。
中规院副总工程师,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赵一新表示,“40公里,90分钟”是城市通勤的极限。90分钟是生命指标,40公里是目前交通系统90分钟可达的空间尺度。
超长通勤往往需要搭乘地铁。也就是说,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越大,意味着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与通勤需求越契合,通勤效率越高。
深圳地铁线网密度继续领跑
客运强度位列全国首位
截至2024年7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达到17条(含有轨电车),393座车站,总线网长度567.1公里,位居全国第五。深圳市地铁线网密度(按照行政区面积测算)达0.28公里/平方千米,继续领跑全国。
图源:深圳地铁
不仅线路多,还很受欢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轨道交通线网(含4号线及有轨电车)累计运送乘客14.63亿人次,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超17%,公共交通分担率约73.5%,日均客运量达到803.74万人次。
除此之外,深圳地铁高峰期最小行车间隔压缩至2分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客运强度达1.42万人次/公里日,位列全国首位。
2024年,深圳地铁“进度条”快速推进,5条地铁新线路将在年底全面开通运营,届时,深圳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年内新增约28公里的线路,全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595公里,进一步优化全市公共交通布局,为深圳的经济增长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通勤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关系着居民幸福感,影响着城市宜居性。深圳作为超大城市之一,在通勤方面表现出色,具有高效的交通系统、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及高通勤幸福感。未来,深圳将继续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和智能交通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勤环境。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