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上世纪九十年,乘风北上见识了更为宽广的世界。20多年间,从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到助力港澳青年融入湾区的“大湾区职场导师”,我事业中重要的成就都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热土上实现。我有幸见证了粤港澳交流合作逐步深入,市场愈发开放,同时也在为新一代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而不断努力。
周文乐
1974年10月出生于香港,深圳市罗湖区第六届政协委员,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计业务合伙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交流计划召集人、安永大湾区业务发展核心团队负责领导人才通的合伙人、深圳市首批“大湾区职场导师”。
壹
我的父母祖籍广东,我幼时也曾随父母回广州探亲,但真正有机会亲近和了解内地却是在工作之后。
来深圳遇改革浪潮
1974年10月,我在香港九龙出生。父亲是纺织厂的职员,母亲是私人诊所的护士。他们祖籍都是广东,分别来自开平和新会,很早便在香港定居。十岁前,我也曾跟随父母前往广州探亲,但对于幼童而言,漫长的旅途实在磨人,只有广州与香港截然不同的建筑风貌让人新奇。直到1996年我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才真正有机会了解内地。
1979年7月8日,招商局集团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炸响了轰动全国的改革开放“第一炮”。
3年后,中国政府邀请外国石油公司集中于南海进行石油勘探作业,为解决石油勘探专家的食宿问题,招商局集团和香港美丽华集团联合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与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共同投资建设了深圳第一家涉外豪华酒店——南海酒店。
这家涉外酒店是我首次出差内地的落脚地,也是深圳当时的城市名片。
1992年,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内开始批准外国会计师事务所与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设立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当时的国际“六大”(即安永、德勤、毕马威、普华、永道和安达信)成为第一批准入者,与财政部签订了20年或25年的合作协议。合资事务所的成立为毕马威的审计业务打开了内地市场,大学毕业后,我加入毕马威(KPMG)中国香港办公室审计组,开始拓展内地业务。
1996年11月,我负责处理光大集团股份公司旗下一宗木材公司收购案的审计业务,公司总部便位于蛇口。我从香港坐船来到蛇口客运码头,前去酒店的路上沙尘滚滚。彼时蛇口工业区正面临产业升级,仍保留了大量厂房,我入住的南海酒店是蛇口工业区最醒目的建筑,基础设施齐全、配备泳池和餐厅,背靠南山、远眺香港,风景优美,让人不禁感慨深圳的发展速度。
赴内地观开放气象
1997年1月,光大集团木材公司总部洽谈结束,我在陪同人员的带领下又分别去了位于成都市和哈尔滨市的分公司。
▲1997年1月,周文乐(左四)首次赴成都出差留影。资料图
来内地之前,我从未学习过普通话,起初颇有些忐忑,好在木材公司总部财务虽然是东北人,却十分熟悉粤语,沟通起来十分顺畅。在成都分公司交流时,我学着大胆用“港普”开口,但由于双方工作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起初推进起来并不顺畅。
这次,是合作方主动打破了沟通的障碍。下班后,合作方邀请我参观了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听成都话,吃川菜,甚至第一次喝上了高度白酒……离开办公室,交流的气氛肉眼可见地放松下来,我开始理解他们的表达习惯,关于业务上的疑问也能顺利问出口。
在哈尔滨,我感受到了同样的热情,也被雪原风貌震撼。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第一次见到了冰灯和“林海雪原”,踏过及膝的白雪,与合作方一同在零下20多摄氏度没有暖气的仓库里盘点木材。这次出差让我感受到了内地市场的开放态度,也意识到了内地市场的发展潜力。
贰
从2005年开始,我被派驻在广州工作,但很快产生转战深圳的念头。2015年,我改换东家,选择来深圳发展,深港交流合作加速,让我得以实现深港双城生活。
驻扎广东适应内地市场
频繁出差后,我有了长期在内地工作的念头。2005年9月,我申请派驻毕马威广州分所负责审计相关业务。在我看来,广州与香港地缘接近,语言及饮食习惯相同,是个不错的落脚地。
在广州安定的同时,华南区的项目仍需短途出差。2007年,一个深圳本地公司美股上市项目让我产生了转战深圳的念头。
200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深圳湾大桥通车。国内首个实行“一地两检”模式的口岸深圳湾口岸正式开通,通关仅需15分钟,深圳蛇口与香港新界被紧紧连接,极大地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客流和物流。
当时项目公司总部所在的南山区南油大道(现南海大道)附近仍有大片未开发完成的建筑工地,但该集团总部却将旗下三家上市公司设立在深圳。我意识到深圳的市场势必活力充沛,深港交流必然愈加密切,适合长期发展。
▲2008年,周文乐(左一)在广州参加毕马威年会。 资料图
2012年5月10日,财政部公布《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本土化转制方案》,5年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PwC)、德勤(DTT)、毕马威(KPMG)、安永(EY)将全部实现本土化转制。2015年,我乘着转制东风加入安永,作为审计业务合伙人自此转战深圳市场。我从香港九龙到深圳罗湖仅需花费1小时20分钟,从此开启深港双城生活。
▲2018年,周文乐(右)协助飞思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主板上市。 资料图
叁
“Youth Mobility青年人才交流计划”是我们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粤港澳人才交流日益畅通背后,离不开大湾区配套性政策支持。
助力深港人才交流
2019年2月,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湾区实现创新发展,人才流动与协作成为关键。
2020年9月,我们公司内部启动了全新的试点实习生方案——“Youth Mobility青年人才交流计划”。与以往的实习计划不同,这次是专门为配合大湾区发展设置的试验项目,特意安排实习生于香港这个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办公室不同服务线轮换实习。实习过程中我们更特别展开一个有关大湾区的研究项目,例如探究香港作为数据枢纽的发展定位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以及未来前景,藉此加深他们对湾区以及未来发展蓝图的了解。
在项目人选方面,该计划鼓励符合条件的实习生自主报名参与,随后结合公司内部评估机制从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潜力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最终确定了五名交流学生。
2020年11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
“Youth Mobility青年人才交流计划”恰好响应了这一政策措施。
2020年12月18日,我们率先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深港青年人才交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罗湖区人民政府开展深入合作,通过启动“安永深港青年人才交流”计划,为香港青年和专业人才在罗湖就业、生活提供更多机遇和便利条件。与此同时,各类以深港人才交流为主题的跨区域企业合作项目也在深圳各区多点开花。
2021年1月,首期“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实施,设有2000个名额,共接获417家企业提供的约3500个职位空缺,毕业生提交超过20000份求职申请,大湾区人才吸引力可见一斑。
也是这一年,我的身份产生了新变化。随着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交流计划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交流计划召集人”这一职务被设立,我被正式任命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交流计划召集人”。
同年,我成为深圳市罗湖区第六届政协委员,有机会将多年广东生活工作的经验运用到参政议政工作中,为深港人才交流出一份力。身份的转变带来视野变化,在进行深港融合课题调研中,我尝试提出港澳青年加入深圳可能存在的障碍与解决办法。例如“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政策实施中潜在的合规风险,企业引进港澳台人才面临的个人所得税差异等。
成为首批“大湾区职场导师”
2023年“大湾区青年人才交流计划”开始恒常推行,对广东省优化港澳居民就业创业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让进入大湾区的港澳台青年能够迅速找准定位、适应本地生活,才能真正让人才交流可持续。
2023年4月,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税务局、港澳办联合印发了《深圳市进一步支持港澳青年就业创业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致力于推动更多港澳青年来深就业创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新发展格局。
此外,实施细则明确实施“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招募一批有内地职场经验和生活经历的港澳籍人士作为职场导师,为有意向在大湾区就业创业的港澳青年提供实习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发展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消除陌生感,顺利融入大湾区职场和生活。
很荣幸,我在罗湖区人社局的推荐下参与了罗湖区“大湾区职场导师计划”,获聘首批“大湾区职场导师”。拿到聘书后,有两名想在深圳求职的香港青年曾向我致电求援,听着年轻人诉说困惑,我彷佛看到年轻的自己,耐心地为他们一一解答。显然,随着深港合作交流加速,新一代来深寻梦的香港青年面对的是更加开放包容的市场和更为完善的政策支持。
▲周文乐(右四)获聘深圳市罗湖区首批“大湾区职场导师”。 资料图
肆
对于我来说,无论什么职务或头衔,最终都落脚于促进粤港澳青年人才交流与合作。我衷心希望,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能量,帮助构建更为开放、包容、创新的交流环境。
致力大湾区互通共联
今年9月,我们在广州和深圳的成员机构举办了第七期港澳台大学生实习项目结业分享活动。至此,该项目成立已有三年,共招录港澳台实习生263人。无论是“Youth Mobility青年人才交流计划”还是“安永港澳台大学生实习项目”,其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我们先行先试的实践,在行业、社会间激发更为积极的影响,为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扮演好企业应有的角色,发挥好企业的作用。
我在大湾区生活工作,早已是大湾区的一分子。如今,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阶段,我们面对的是全新的课题。大湾区九个城市与两个特别行政区各有其定位,人才、资产各项配置均有不同。我想,也许香港方面需要更为主动,发挥自身“超级联系人”的优势,让各城市及特别行政区基于自身优势,实现共通互联、协同合作,形成全新的产业结构链,带来合作共赢新机遇。
口述时间
2024年7月30日
口述地点
深圳市罗湖区华润大厦
本期采写 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