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住建“老兵” 亲历宝安变迁

宝安湾
2024-10-16 07:59
摘要

吴宝丰说

扎根宝安36年的住建人吴宝丰。

1988年,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吴宝丰来到求才若渴的宝安,从参与宝安县第一个高层建筑的设计,到见证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他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质量监督和项目管理等建设领域已经奋斗36年了。

被“抢”来的大学生 走过宝安每一个自然村

在那个年代,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非常抢手。当时宝安县建筑设计室的领导早早就跟华南理工大学联系,希望能为宝安“抢”到优秀的大学生。吴宝丰就是被“抢”来的。

“当时只知道深圳,没听说过宝安。”吴宝丰回忆说。在系领导的建议下,他决定先来宝安看一看。一大早从广州出发,转了3趟车,来到一个牌坊下,上面写着“新安镇”。一打听才知道还要去一个叫“县城”的地方,又坐上摩托车赶往宝安县建筑设计室,见面时已经是下午了。

那时的宝安,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对人才非常渴望。与宝安县建筑设计室领导见面时,对方热情地说,“如果你们来宝安,我一定派车去接你们!”

当时的深圳设了二线关,分关内关外,宝安属于关外。吴宝丰说:“虽然当时的宝安没有关内繁华,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工地林立,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真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回到学校认真考虑后,我决定来宝安工作。”一起同行的还有3名同学,出发前他们给宝安县建筑设计室打了一次长途电话,但是没有打通,后来就发了一个电报。从学校出发那天,门口真的停了一辆丰田“大霸王”,这是当时的豪车了,全宝安应该也没有几辆。

“终于把你们盼来了!”虽然他们一到宝安就受到热烈欢迎,但是工作也十分忙碌。当时宝安到处都在搞建设,整天被追着要图纸。吴宝丰经常需要下工地,一出去就要跑一片,一天走10个工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宝安每一个自然村他都去过。

“工地要等我们看过之后才能进一步施工,如果我们没到,他们要耽误几天。所以我们就争取多看几个,到晚上就用手电筒照亮仔细检查。”吴宝丰一大早出发,从石岩、龙华,到平湖、观澜、坪山,再到大鹏、南澳。那时候没有手机,有一次很晚了还没回到家,妻子急得到处找他。

虽然很忙,但是很有自豪感。吴宝丰说:“我们那时候很受尊重,坐公交车,司机一看工作证就让我们免费坐车。”

“以前107国道以西是大片的基围田,现在高楼林立,宝安真是日新月异,这是我们当年想都没想到的。”吴宝丰从宝安建筑设计院、区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区建筑工务署到区住建中心,36年来参与了宝安多个项目建设,连现在的办公地点也是自己参与建设的。“能够把所学应用到宝安建设中去,可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很自豪。”

经验要从实践中来 群众获得感是工作的动力

前不久,区住建中心举办了一场“住建入职第一课”活动,并进行“一对一”师徒结对。这位36年的住建老兵也带了一位博士徒弟。

“一定要放下身段钻进一线,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去。”他说,这也是他几十年来最深的体会。“基岩是强风化还是中风化,自己亲手摸过才知道,经验一定都是从实践中来的!”

近几年,吴宝丰开始负责区住建中心住房保障板块的工作。从跟项目工程打交道,到更多地与群众打交道,这是一次新的转变。曾经有一个项目,一些业主反映能否提前交付入住,早点让孩子就近上学。吴宝丰与业主代表坐在一起,一次次和开发商沟通协商。最终项目交付时间比合同约定时间提前了半年。

在入伙那天,一位业主代表手拿一面锦旗早早等在了现场。“我们的付出其实群众是可以感受到的。”吴宝丰说:“我们应该了解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好好分析群众的诉求,尽量帮助解决。”

为了让更多群众实现“安居梦”,近年来,宝安区住建部门不断加快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每个保障房项目交付,吴宝丰都会去现场看一看。有一次一位刚拿到钥匙的大姐看到他,问:“你是不是住建局领导?我带你去看看我家刚分到的房子!”然后热情地邀请大家去她的新家,高兴地边看边介绍,这个房间准备做什么,那个房间想做什么。幸福的面孔,让吴宝丰印象深刻。他感慨地说:“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一切都是值得的!”

吴宝丰还收藏着去年10月底燕和苑保障性住房项目交付时,《宝安日报》头版刊发的报道版面,这对片区重点企业吸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曾经参与的很多项目的报道他都会收藏起来。吴宝丰说,希望《宝安日报》能继续发挥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地讲好宝安故事。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萍 通讯员 王秋蓉/文 通讯员 王有田/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