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玩车、女孩玩娃娃是社会强加的结果?可猴子也是这么选的
SME科技故事
2020-09-11 09:46

如果看到婴儿车里穿着一身粉红衣服的宝宝,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认为那一定是个女孩子,如果是男孩子会觉得奇怪。可是如果换成是一个男人穿着粉红色的T恤或者衬衫,就不会有任何奇怪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也不知道谁规定的,好像粉色就一定属于小女孩,而蓝色才属于小男孩。如果深究下去,你会发现这样看似合理的传统其实与婴儿的喜好关系不大。

极致粉嫩的千禧年女孩风格

在2007年有一项关于颜色的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女性更倾向于将红色视为自己最喜爱的颜色。结论被广泛报道,被用来证明女性更喜欢粉红色。

其中一种解释认为,女性对红色的偏好源自原始社会,负责采集的女性需要快速准确地识别红色的果实,这一种对红色的敏感保留到了今天。

正在吃红色果实的黑长尾猴

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从研究结果推出女性天然喜欢红色是站不住脚的。作为在社会中成长的女性,必然会受到很多影响,就比如女性经常接触以红色调为主的口红,而男性没用。

更打脸的证据是来自20世纪初的刊物,比如1918年一本面向婴儿服装制造商的杂志引用了主妇们的家庭日记: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意见分歧很大,但是普遍接受的规则是男孩子用粉红色,女孩子用蓝色。原因是粉红色更抢眼更热烈,适合男孩子,而蓝色显得更精致,更适合女孩子。

我们不管到底男孩女孩该选什么颜色,这种通过颜色塑造性别刻板印象的历史并不长。意大利学者马可·德尔·吉迪斯通过谷歌搜索美国出版的书籍电子档,发现将颜色和性别对号入座的现象是从18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

这里有一张著名的照片,很好的验证了以上的结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884年拍摄的照片里,他留着长发穿着小裙子,看起来就像精致的小女孩,那年他只有两岁半。

2岁半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摄于1884年

这不是罗斯福性别反转,而是那个年代的常态。实际上二战以前,美国的主流还是给小孩子统一穿着白色的连衣裙,不论男女,裙子方便更换尿布,而白色方便变脏后漂白。

当然也会有其他颜色的衣服,但基本不分男女,家里小孩子多的家庭,一套衣服哥哥穿完给妹妹穿是很正常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商家才会搞出一套规矩了,也就是男孩要穿裤子,女孩要穿裙子,而男孩女孩穿什么颜色根本不重要,只要男女有别,父母就要多花钱买更多的衣服。

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大胆地说,以颜色区分性别绝对是社会强加的结果,是商业行为主导市场的结果,孩子从小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长大之后也会带有同样的偏见,只要我们认为穿粉色的男孩子很娘,商人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玩具的选择问题上,女孩子要玩布娃娃,给它们换装、过家家,而男孩子要玩小汽车、枪械,用模型模拟战斗。

顺着颜色与性别的逻辑去思考,对玩具制造商而言男孩和女孩玩不同的玩具显然是一件大好事,孩子多的家庭可能需要为此购买更多的玩具,而不是共享同一套。那这会不会也是玩具制造商为了利益而刻意塑造的刻板印象呢?

如果去问一些观念比较开放的家长,他们多半会给出肯定的回答,认为玩具分性别也是社会和家长强加给孩子的刻板印象,甚至还会给出我女儿(儿子)也爱玩小汽车(洋娃娃)的真实案例分享,最后得出不应该约束孩子天性的结论。

这个问题其实要远比颜色更为复杂,玩具分男女固然是一种偏见或者刻板印象,但这不能证明这种现象是被刻意塑造出来的。

在探讨这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所谓男孩玩具和女孩玩具分别有哪些?一篇荟萃分析统计了大量关于玩具偏好研究中的数据,小车、工具、枪、积木等被认为是男孩的玩具,而娃娃、餐具厨具、美术、服饰等被认为是女孩的玩具,其中小车和娃娃最具有代表性,另外,书籍、益智玩具则被认为是中性的。

家长问:我儿子穿裙子了,出什么问题吗?

一项针对美国2-5岁学龄前儿童的研究调查了孩子们的圣诞礼物,结果显示孩子主动要求的礼物更符合性别刻板印象,而由父母选择的礼物反而更倾向于中性的,似乎孩子对玩具偏好并非父母强加的。

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已经受到了社会世俗的影响,比如男孩子玩女性化的玩具会被同龄人嘲笑,所以我们还需要排除更多的干扰。

玩具店的女孩区和男孩区

其实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证明,找一些3-4个月大的小婴儿,把最有代表性的小车和娃娃放在他们面前,观察他们的行为,由于他们年龄太小无法直接上手玩这些玩具,所以采用眼动仪估算注视时间体现喜好。

2009年心理学教授杰里安·亚历山大和同事就做了这样的实验,结果显示,男性婴儿注视小车的时间更长,而女性婴儿注视娃娃的时间更长,说明在接受社会约束之前,男女不同的倾向就已经出现了。

如果这都还不够说服力的话,也可以理解,毕竟三四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可能对某些玩具有记忆。别急,还有更绝的实验,人类终究是社会动物,换成猴子呢?

早在2002年,还是上面这个杰里安·亚历山大教授,他和来自伦敦城市大学的梅利莎·海恩斯用黑长尾猴做了一个震惊学界的实验。

他们选了44只雄性和44只雌性,给猴子们提供了六样玩具,分别是男性化的玩具警车和球,女性化的娃娃和玩具锅,以及中性的图书和毛绒玩具狗。

结果,雄性黑长尾猴对男性化玩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理,雌性长尾猴也对女性化的玩具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两者都对中性玩具的偏好没有差异,这些结论是基于猴子们对每个玩具所花费的时间统计得出的。

2008年,珍妮丝·哈塞特和同事为恒河猴设计了类似的实验,结论与黑长尾猴实验基本一致。两个针对非人灵长类的玩具偏好实验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在猴子的世界里不存在与玩具相关的文化和刻板印象,但它们仍然表现出强烈的性别倾向。

这是为什么?一个比较靠谱的说法是激素使然,确切的说是雄激素。我们知道男女有别很大程度是由激素控制的,男性的肌肉更多,声音低沉,女性皮肤更光滑,胸部丰满,如果认为干预也可以改变这种规律,如药娘。

激素能改变人的生理特征,同样也可以改变人的心理,而且这种改变要比一些生理变化来得更早,甚至早于出生。

胎儿在母亲体内时就会接受睾酮的改造,暴露在较高浓度的睾酮之中,胎儿将来就会表现出更“男性化”的心理,包括更低的共情能力,更倾向于冒险等等,反之则表现为“女性化”的心理。

对于刚出生的新生儿来说,他们显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差异,因此也会对玩具有不同的喜好。注意,这种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然会有既喜欢男性玩具又喜欢女性玩具的孩子,但从概率上来说两性的差异是显著的。

人类和猴子在激素的作用下表现出的倾向是一致的,那为什么雄性就要对小车感兴趣?一种假说认为是“博关注”,雄性更喜爱那些能够有活动部件,能够发出声响引人注目的物品。

在黑长尾猴的实验中,雄性玩小车的方式与人类男孩类似,都是将玩具小车来回推动,而雌性则有些粗暴,它们会检查娃娃的生殖器部位,试图判断它的性别,但这种行为的内在逻辑还是与人类女孩相似的,都更倾向于视娃娃为同伴,并尝试建立情感连接。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雌性灵长类需要照顾家庭,需要与家族成员建立更多的联系,而雄性则需要更有战斗欲更能引起雌性的注意,这种差异甚至从胚胎诞生就开始出现了。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男孩爱玩小车女孩爱玩娃娃是刻板印象吗?是,但这种刻板印象是有客观的生理基础的,并非人为凭空制造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以刻板印象来要求孩子是合理的,我们上面也提到了,激素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可它并不是二元的,在两种极端中间存在无数种可能。

爱玩小车的女孩子和爱玩娃娃的男孩子之所以成为大人们眼中的异类,不过是因为他们陷入了刻板印象的陷阱当中,这陷阱有的是人挖,有的是自找。

编辑 曹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