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出蜀:影入平羌江水流

何大江
2024-10-05 16:13
摘要

清溪驿得名于清溪江,即岷江上从汉阳坝往南至平羌小三峡峡口的江面——在当地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清溪江。

公元724年,中国文化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要在若干年后才能得以验证。这一年是唐开元十二年,23岁的李白第一次出蜀,去践行他大丈夫志在四方的豪言。这段经历,后来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描述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邓友权供图)

李白经岷江入长江,离开四川盆地,去往他心中的辽远天地。船行岷江之上,李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诗中,李白描绘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意境:半轮秋月,挂在峨眉山巅,月亮又把倒影投入岷江平缓的水面。“月亮走我也走”的场景,在江面铺陈开来。船停,水中月亮即停;船走,月亮也跟着走。江面上不仅有月亮,还有立在船头的诗人的倒影——这就是“影入江水流”。

(邓友权供图)

诗中的平羌江,指的是岷江上从眉山市青神县下行至乐山市的这一段江面。“平羌”二字的“羌”,源自曾生活在这里的青衣羌,他们是古羌人的一支。秦献公时代,羌人由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进入川西高原,其中的一支继续向南,流布到今雅安、眉山、乐山一带的岷江流域。这一支羌人,喜欢身着黑色服装,因此被称作“青衣羌”。秦并巴蜀,在此置青衣县;汉武帝天汉四年(前97年)在这一片广阔的区域青衣都尉,管理当地汉人——这意味着中央政权的势力向此地的延伸。

(何大江供图)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于今乐山置平羌县。平羌县得名于从其流经的平羌水,足见在北周之前,这一段岷江即被称作平羌水。“平羌”二字,透露出的信息是,青衣羌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至此时已消融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2024年国庆节前一天的那个下午,我独自一人伫立在青神县汉阳坝的岷江边。身后的平坝上铺满青草,唯有一条小路通向江边;而眼前则是宽阔的江面。雨后初霁,天空湛蓝,云的形状让人想起宋人文同的那句诗:“秋风淅淅吹碧虚,白云鳞鳞如卧鱼。”水面波光粼粼,平缓得看不出在流动。我打开手机,用指南针功能判断南北,方能确定流向。江对岸是顶部平直、山形如屏的玉屏山。山下的岸边,隐约可见三个小伙子穿上橙色的救生衣,下到江里游泳。

自然而然就再一次想起1300年前那个夜晚的场景:李白站立在船头,吟诵着“影入平羌江水流”,头顶是半轮秋月;而这幅画面,也倒映在平羌江平缓的江面上,如时间一般,从岸上人的眼前流逝。

汉阳坝位于岷江东岸。这是一个因水而兴的千年古镇,从青神县城至乐山大佛百里水路,汉阳坝处于正中。它上通眉山、成都,下抵乐山、重庆。南来北往的船只在汉阳坝的古码头停靠,载上这里盛产的丝、花生、柑橘等,运往远方。

汉阳坝八条古街呈“井”字形布局,在石板铺就的小街两旁,是由青砖、青瓦和木板建成的明清建筑群。其中最为显赫者,是占地近千平方米,店铺、前厅、正厅、卧室、厢房、天井、走廊、花园一应俱全的三进四合院——彭家大院。古街上屋檐低小的老茶馆里,包浆厚重的木桌摆着竹编外壳的暖水瓶,竹椅上的老人衔着烟杆,面容隐藏在叶子烟淡蓝色的烟霭中。

(何大江供图)

棉花街、米市街、盐关街等街名,透露了当年舟楫穿行、商贾如云的信息。顺着盐关街的石板路下行,我见到了一座三层高的吊脚楼。全木构建的吊脚楼,极其朴拙,只在垂莲柱的底端略有雕饰。吊脚楼的斜对面,则是已传承四代的铁匠铺。门口铺放着锄头、镰刀等农具,而这家夫妻店的女主人正在为一把菜刀磨口,砂轮转动时,火星飞溅。

从成都至汉阳坝,两百里水路。当年李白船至汉阳,必然在此稍作修整,再重新出发,所以他才会说“夜发清溪向三峡”。

清溪,即清溪驿,是北周时设立的青州治所,位置在与汉阳坝隔江相对的金沙坪。清溪驿得名于清溪江,即岷江上从汉阳坝往南至平羌小三峡峡口的江面——在当地百姓的口中,它被称为清溪江。

汉阳坝再往南数里,江面变窄,两岸陡峭起来,水流也变缓为急,李白乘坐的船将来到由犁头峡、背峨峡和平羌峡组成的平羌小三峡。岷江自出都江堰之后,一路开阔,至峡口再度迂回蜿蜒,在群山之中形成三个大的回形湾。在天上月和水中月的陪伴下,李白的心也奔向远方。他知道,穿越平羌小三峡,前方又将是广阔的江面。船将并入长江主流,继续东向。所以,既然想念友人,那就坐船去渝州(今重庆)见他吧。

诗中的三峡,往往被误认为是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的大三峡。其实,大三峡的起点瞿塘峡峡口奉节县,距诗中千里外的渝州还有近千里水路,跟清溪驿几里外的平羌小三峡相比,哪种联想更直观,不言而喻。

李白当然也写过大三峡,而他在诗中将之称之为巴东三峡。出蜀35年之后,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诗中回忆了在平羌江上的这次旅行:

我在巴东三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

从小三峡到大三峡,同一轮明月,两种心境:青年出川的豪迈,与蓬飘多年后对故土的缱绻,相互映照。这两首峨眉山月歌,互为镜像,严丝合缝。“与人万里长相随”,即是“影入平羌江水流”的通俗解释。

李白泛舟平羌江,仗剑去国,为自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中国诗坛上最明亮的那颗星从平羌江上升起,从此照亮世界1300年。

编辑 孔盼成 审读 伊诺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