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以“家园”为主题的2024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无人机航拍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深圳龙岗举行,各奖项顺利揭晓。至此,历时半年的本届赛事圆满收官。
768部绚丽家园画卷竞逐奖项
本届海峡两岸暨港澳无人机航拍创作大赛作为国家级重点文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科技与艺术融合的代表——无人机影像,为海峡两岸暨港澳交流提供文化融合的新思路,为无人机航拍和影视制作两大产业提供融汇的新路径,为海峡两岸暨港澳的选手们提供一个交流创作、互相学习的优秀平台。
大赛以“家园”为主题,于今年6月3日正式启动,共有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768部作品参赛,相较去年增加了283部,参赛作品数量、参赛范围均为历年之最,彰显了赛事的影响力。经大赛初审评委综合评定,最终共有72部短片作品(包括主竞赛单元50部、校园竞赛单元22部),以及60组图片作品(包括主竞赛单元45组,校园竞赛单元15组)成功入围。
据悉,本届赛事设置了主竞赛和校园竞赛两大单元,分设短片类、图片类两大类作品。其中,主竞赛单元设置了年度最佳短片、最佳剧情短片、最佳人文风光短片、最佳创意短片、最佳穿越机创作短片、最佳剪辑奖、最佳声效奖、最佳运镜设计奖八大奖项以及优秀奖;图片类设置了年度最佳、十佳图片及多项优秀奖。经过激烈角逐,两大竞赛单元的各个获奖作品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上一一揭晓。其中,王鹏团队作品《澳门瞭望塔》夺得本届大赛主竞赛单元年度最佳短片,一颗椰子团队作品《航“海”桑田》获得校园竞赛单元年度最佳短片。
首次来深参赛的台湾选手吴轩儒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参赛作品《宝岛 家园》创作理念时说:“希望透过台湾人文风景历史脉络的影像呈现,跟大陆的伙伴做文化上的交流,与选手们多多认识了解,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创作空间。”
选手在线下创作营碰撞出精彩火花
为进一步促进本届大赛选手的交流与互动,本届大赛特别增设了两岸选手交流创作营。其中,主竞赛单元两岸交流营今年8月在深圳举办,32位来自海峡两岸的选手用无人机在深圳龙岗上空捕捉自然风景和城市景观,围绕一个天台、活力城村、龙岗儿童公园、城市变迁、低空经济、客家文化、美术馆奇妙夜、城市交响曲等8个富有创意与挑战性的创作主题,展开72小时的限时创作之旅。“此次交流创作营不仅是一场技艺的较量,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与文化的交融。”来自台湾的参赛选手汪海锋表示,通过与团队的密切交流与合作,不仅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深刻体会到了海峡两岸文化交融的魅力。
校园竞赛单元两岸交流营在兴安盟举行,共吸引了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十二所高校的14支校园团队参与。参赛团队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创作主题,并在兴安盟开启72小时限时创作,展示兴安盟的多彩文化。
此外,9月23日晚,大赛还举办了选手交流会暨选手之夜活动。参加本届无人机航拍创作大赛的选手们齐聚一堂,分享无人机航拍创作背后的故事,交流无人机航拍创作的经验,畅谈参加赛事的感受。“飞友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台湾选手陈朝宇在交流会上说,很高兴能与各地的无人机航拍选手有结识的机会,“可以感受到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尽情创作,氛围非常好,也很希望与各位选手就台湾夜景拍摄多作交流,争取在以后的作品上有所突破。”
大赛累计吸引千支队伍竞逐
本届大赛主题为“家园”。当镜头穿越云霄,家园的每一寸土地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的无数航拍爱好者怀揣着对家园的深情,用无人机捕捉下了令人心动的瞬间,共同编织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家园画卷。
本届大赛参赛作品中,由响生活团队带来的作品《想家》是由广州和台湾两地的选手共同创作完成。团队领队、台湾选手张文维介绍说,这部作品灵感的起源来自广州塔和台北101大楼两座相似的建筑物,“我们看到,广州和台北有很多熟悉的文化元素,影片通过两地的传统文化穿越时空,彼此呼应,诉说着共同的中华民族记忆。”台北市影音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会长陈仲祺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两岸是水乳交融,血脉相连的,要让年轻人知道自己的祖先和家乡在哪里。通过不断的主题式合作和创作,可以让两岸年轻人加深了解。
据悉,自2017年开办以来,大赛至今已在深圳成功举办了七届,先后吸引了近千支海峡两岸暨港澳团队参与,赛事规模、参赛队伍、社会影响力逐年扩大,成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无人机航拍创作领域最权威的赛事之一。
“大赛先后吸引了一千多个团队参与,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及港澳无人机航拍领域最有影响、最具权威的赛事之一,为海峡两岸搭建一个长期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创作平台,有力促进了两岸交流和融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张志军表示。
中央电视台原台长,光明日报社原总编辑,第十届中国文联副主席,第六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本届大赛评委会主席胡占凡对大赛寄语:“衷心希望海峡两岸暨港澳无人机航拍创作大赛的精彩能够延续下去,让更多选手有机会通过大赛的平台展示无人机航拍的实力,也让更多人透过一部一部参赛作品,领略到我国如诗如画的壮美山河、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绚烂多彩的文化自信的无穷魅力。”
编辑 高原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7:43
#45载圳青春#[团队] - [长视频] - [微光成炬,爱在梅林] 这是一个关于老龄的故事,也是属于梅林街道的故事,林叔,一位初来深圳的“新深圳人”,带着牵挂,从远方来到女儿身边。他原本只想短暂陪伴,却在梅林的街头巷尾,遇见了意想不到的安心与温暖——适老化的社区设施,细致入微的居家服务,热热闹闹的老年课堂、邻里茶话、健康义诊……原来,这里不只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也是一座懂得倾听长者心声的城市。在一点一滴的关怀中,他看见了生活的温度,也读懂了城市的深情。于是,他决定留下,不只是为了女儿,更是因为,这里,也成了他的家。跟随林叔的脚步,我们看见梅林的温度,看见深圳的包容,也听见那句熟悉的承诺——“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在这里,老了,也能幸福地留下。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12
#45载圳青春#夏日傍晚,孩子们在深圳市民中心广场上放风筝,他们手牵引线,风筝在头顶迎风飞,轻松又惬意。深圳市民中心不仅是深圳市政府的办公地,也是市民悠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开放包容,这里没有围墙,市民可以自由出入,是国内首例“没有围墙的政府”。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