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临近,A股市场“保壳”大戏渐入高潮,主角多为前三季度仍旧亏损的*ST股和ST股。分析人士指出,今年监管更为严格,资产重组这类往年相对流行的“保壳计划”遇阻,一些公司纷纷选择甩卖资产。但是,对于年末通过缺乏商业实质资产出售增加利润的行为,监管措施日趋严格,保壳形势愈加严峻。
日前公布的三季报显示,A股仍有25只*ST股和6只ST股处于亏损状态。对其而言,2017年余下时间显得弥足珍贵,一旦不能扭亏为盈,将面临退市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四季度以来,已有23只*ST股披露了“保壳计划”。记者梳理发现,这些“保壳计划”仍是市场熟悉的七大“配方”:剥离亏损资产、闲置资产溢价甩卖、卖房卖地、重整、资产重组、股权转让、突击签订重大合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靠甩卖资产等方式“保壳”的上市公司而言,将面临愈来愈严的监管形势。
一、宏观面
1、证监会副主席李超16日在第八届财新峰会上表示,紧紧围绕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按照党中央关于金融开放的顶层设计,证监会将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发展规划和政策举措,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有利于增强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风险的开放新机制。
2、首例央企间上市公司控股权划转。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中国诚通在“管资本”方面迈出新步伐。5月,华贸物流大股东中国旅游集团将所持的45.81%股份无偿划转至中国诚通。目前股权划转手续已完成,中国诚通成为控股股东。
3、支付产业将在金融业对外开放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16日描绘了支付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蓝图,明确支付产业对外开放要遵守全面开放、均衡开放、有序开放、开放与监管匹配的原则。
4、推动国企战略重组,上海向央企抛出了橄榄枝。上海市国资委主任金兴明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以上海市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加快地方国企与央企,以及系统企业之间的战略重组。
5、三年前,沪港通扬帆起航。到今天,沪港通已平稳运行了三年,沪、港两大交易所也向市场提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三年来,沪港通的总成交金额达6.05万亿元,日均成交额87.19亿元,规模可观。
6、银监会强化银行股权监管,对股东实行分类管理。监管层加强股权管理有助于控制银行股东带来的风险,杜绝野蛮人恶意收购、代持等行为。同时严格“一参一控”,股东持股将更加集中,也可更进一步加强对银行的支持。
7、备受瞩目的第三批混改试点名单也终于“露脸”。据悉,31家国有企业纳入第三批试点范围,其中既有中央企业,也有地方国有企业。也就是说,目前已有50家混改试点正式获得官方肯定。
8、“大发审委”开工满月,16家企业IPO申请被否。新一届的发审委在审核过程中,不但关注业绩的真实性,还十分关注企业内控的有效性、公司治理是否规范、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等。而从被否的企业情况来看,关联交易、募集资金运用、重大不利状况是否会导致持续盈利受影响,财务和业务的规范性,同业竞争等都是发审委的关注重点。尤其毛利率异常,更是格外受到发审委的关注。
二、中观面
1、受到新能源汽车补贴将提前退坡的传闻影响,新能源汽车板块近日连续下跌。其中,客车和锂电池板块跌幅明显。接近工信部的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并未听说近期将出台补贴提前退坡的相关政策。多家龙头车企则对记者表示,即使补贴做出调整,对龙头企业影响并不大。退坡政策将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淘汰依靠补贴生存的企业。
2、供需错配为TDI涨价提供支撑,明年新装置投产价格有望回归。市场分析师认为,今年TDI价格在承接了去年下半年高价的基础上,在7-8月份再度大幅拉涨,主要原因是阶段性缺货。5-6月份国内工厂检修集中,并且厂商积极下调报价加速放量,库存大幅消耗。
3、近日,南京河西区十个楼盘齐开,引发购房者排队疯抢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在今年房地产调控从严,特别是南京在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组合拳一个都不少的背景下,抢房引发社会大量关注。热点城市“抢房”并非供求矛盾常态。
三、微观面
1、11月16日,白酒龙头贵州茅台股价突破700元/股,最高冲高至719.96元/股,最终报收于719.11元/股,市值达到9033亿元。在赶超了招商银行、中国石化之后,贵州茅台市值又比肩中国人寿,而两者的总股本却相差270.44亿股。
2、孙宏斌出手瞄准乐视两大核心公司控股权,乐视大屏业务或率先重回正轨。11月16日,融创中国发布公告称,为满足乐视发展需要,子公司天津嘉睿同意向乐视致新与乐视网分别提供两笔金额为5亿元与12.9亿元的借款,用于两家公司的一般运营资金。另外,其子公司融创房地产与乐视网订立委托担保协议,为乐视网现有债务及新增债务提供总额不超过30亿元的担保。
编辑 耿超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