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岗区水务局局长李家康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从水务工作的角度畅谈如何打造安全韧性的宜居城市。他表示,龙岗区水务局将聚焦“美丽龙岗 幸福河湖”建设,深入推进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水经济等“六水共治”,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推动龙岗水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厚植绿美龙岗生态本底增添一分水的灵动。
深圳特区报: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城市安全运营带来较大压力。比如去年“9·7”特大暴雨造成包括龙岗中心城在内的部分区域出现严重积水,对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请问城区出现内涝的原因是什么?后期该如何改善?
李家康:经过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龙岗中心城区形成了以爱联河暗涵和回龙河为骨架的南北排洪系统城区市政雨水管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可以承受68mm/h的降雨强度,即5年一遇的标准。然而,随着近期极端天气频发多发,特别是2023年9月7日17时至8日5时,龙岗区12h平均降雨量为246.3mm,最大累计降雨量为356.4 mm,全区32个自动站中有25个站点累计雨量达特大暴雨级别,30个站点累计雨量达大暴雨级别。像“9·7”这种超百年一遇的降雨,已远超现状管网系统能承受的程度。其次,从排水体系看,早年建设的部分市政雨水管网设施老旧,建设标准较低、过流能力较差,加上龙岗河下游深惠交界段河道存在瓶颈段,行洪能力不足,雨水难以迅速排解。从地理角度看,龙岗区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地势较陡,加上河流雨源性特点,河水随降雨暴涨暴落,出现快,历时短,强降雨期间易因河水顶托造成短时内涝。
对此,我们在系统梳理去年9·7极端特大暴雨期间暴露出来的问题的基础上,全面摸清我区防洪排涝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制定并印发了《龙岗区提升洪涝安全韧性能力实施方案》,从提升河道管渠行洪排涝能力、加快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优化完善防洪潮排涝工作机制等3个方面,扎实推进15项具体措施落实,着力提升城市韧性和应急处置能力,力争将片区防涝能力提升至50年一遇。
▲暴雨期间水务工作者在易涝风险点值守
深圳特区报:龙岗区近年来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改善城市生态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应对灾害天气的韧性。请问在这方面有哪些亮点工作?目前还有哪些难点需要克服呢?
李家康:截至2023年底,我区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120.63km²,达标面积多年位居全市各区之首。此类建设在消解面源污染、美化城区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人工与生态相结合的手段,强化降雨就地消纳,加强对雨水的收集、净化、储存和利用,利用透水铺装等手段提高径流总量控制率及面源污染削减率,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各类海绵型公园、道路、建筑小区,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设施,让城市增添了更多绿意,也为居民休憩游玩提供了更多选择。比如,横岗怡锦水生态海绵建设项目作为全市第一例高架桥下海绵城市项目,建有亲子活力区、科普展馆区、海绵互动广场等特色节点,将原本阴暗、杂草丛生的荒芜区打造成了一个公共游乐空间与海绵滞蓄、净化功能相融合的典范,在提升绿地雨洪管理功能的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赏学游玩、科普互动的场所。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及宣传引导,市民朋友们对海绵城市这个概念已不再陌生,但部分市民对其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比如,去年的9·7暴雨发生后,一些市民质疑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发挥用处。在这里,我也想解释一下,海绵城市不是万能的,它作为新型的综合雨水管理手段,能够帮助城区在降雨中蓄存部分雨水,但滞蓄能力有限,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积水,主要作用还是解决面源污染问题。从数据上说,去年9·7暴雨的12h平均降雨量为246.3mm,最大累计降雨量为356.4 mm,最大1h滑动降雨量为93.4mm,而海绵城市设计建设的标准大约一次降雨只能消纳23.2mm的降雨量。因此,当降雨量超出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时,海绵设施将处于饱和状态,不再具有蓄存雨水的功能。后续,我们会加大相关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市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与了解。同时,我们也会进一步加强对大片区开发的监管工作,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要求,力争打造更多生态良好、富有韧性的海绵城市典范片区。
▲横岗怡景水生态海绵项目
深圳特区报:近年来,龙岗居民能明显感受到区内的水环境有明显改善,很多以前被污染过的河道变清了,水生态也好了起来。但不可否认,部分区域仍旧存在水体有异味、雨后河水发黄等问题。请问接下来可以通过哪些举措解决问题、实现既定目标?
李家康:经过这些年的持续治水和一体化运营管养,全区河流水质有明显改善,2023年纳入生态文明考核的66个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相应考核标准,优良河长占比达到69.6%,较2020年提升约47%。而少数河流水质存在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区内大多数河流是雨源型河流,水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较差,受外界影响因素多,如降雨期间,初期雨水冲刷地面污染物进入雨水管道、河道混流排口溢流等等,容易导致污染物入河,引起河道水质波动。二是个别片区污水干支管系统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加上城市更新区、老旧小区、城中村等部位,因客观原因雨污分流不够彻底,存在雨污水管道错混接,降雨期间混流污水易溢流入河影响河道水质。三是龙岗目前正处于快速开发建设的关键期,轨道交通、工业园区等项目工地多,虽然各个工地基本都设置有相对规范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但是受施工工期紧、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少数工地内的抽排、净化设施出现故障时,易发生污水溢流、黄泥水入河等突发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严格落实市、区的相关工作要求,紧盯重点河流,进一步梳理水环境风险隐患点,全力推进水务工程建设,强化排水设施运营管养,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一是全力推进污水干支管建设,扎实做好接驳通水工作,持续完善污水管网系统,提升污水管网系统的韧性。二是加强与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动,加强宣传引导,重点做好餐饮、农贸市场等领域涉水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三是坚持严管重罚,严格落实排水管网保护十项措施,抓好在建工地等排水户监管,严厉打击私接乱排等违法违规排水行为。
▲横岗水质净化厂二期
深圳特区报:目前,龙岗有部分供水管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对居民用水安全和质量造成影响,请问水务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类似问题?从用水安全和节水节能的角度来说,普通市民可以配合做些什么?
李家康:我区有3家供水企业、13座自来水厂,水厂工艺、供水管网设施等较原特区内各区相对落后。对此,在供水设施建设方面,我们积极开展供水系统布局优化和水厂整合工作,有序推进中心城等6座自来水厂提标改造,其中中心城水厂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沙湾二水厂项目预计年底前通水;其次是大力推进供水三项工程建设,开展二次供水设施查漏补缺、市政供水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等,管网漏损率也从2018年的12%降至2023年的7.94%。在严抓供水管理方面,除了加大对供水行业的监管力度,严密组织二次供水设施清洗和消毒检查外,我们也严格督促供水企业提升供水服务水平,及时解决民生诉求。节水方面,我们已累计创建420家节水载体,2022年获评水利部第五批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2023年全区再生水替代自来水量在全市位列第一。
最后,我们也希望市民朋友们能够积极配合我们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多一分理解支持,积极配合供水工程进场施工;二是树立节水爱水的良好习惯,真正将节约用水贯彻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共同为建设节水典范城市献出一份力。比方说主动遵守公民节约用水行为规范,科学使用节水器具。
▲水务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执法
深圳特区报:龙岗的碧道建设非常给力,特别是一些示范段的建设标准很高,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亲水空间,也大大提升了城区面貌。能否介绍接下来全区碧道建设的规划?
李家康:根据《广东万里碧道建设深圳行动方案》《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年)》《龙岗区碧道网总体规划》,我区碧道建设总体任务为到2025年累计建成碧道140公里。
2020年以来,我们重点推进梧桐山河(试点段)碧道、塘坑背水库群碧道、龙岗河干流碧道等44条碧道建设,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碧道超100公里。其中,龙岗河干流碧道示范段自建成后吸引了众多居民游客前来打卡,尤其是珍珠滩、乐丘驿、龙园公园等特色节点广受好评,不仅是周边举办重要活动的绝佳场所,也是居民亲水乐水的好去处。位于园山街道的梧桐山河(试点段)碧道,则以儿童友好型为主题,在重塑河道生态、营造生物栖息地的同时,为市民打造一处集文化、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蓝绿空间。
接下来,我区将重点推进龙岗河干流碧道二期、南约河及水二村支流碧道建设,预计在2024年年底前累计建成碧道不少于121公里。截至目前,龙岗河干流碧道二期项目的整体形象进度约74%,预计是今年年底完成建设。
▲龙岗河干流碧道示范段(珍珠滩)
▲小围龙桥夜景
▲梧桐山河(试点段)碧道
▲塘坑背水库群碧道
图片来源:深圳市龙岗区水务局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