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小志愿者参与多个公益活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2024-09-09 15:4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2024年罗湖区水贝社区2024年民生微实事项目“圳在传承:儿戏古建筑非遗亲子共学”的公益活动现场,出现了一群“小志愿者”的身影。这些来自南山、龙华等地的小学生“志愿者们”先后参与了深圳市妇联“圳在传承:湾区儿童古建非遗双创营”、罗湖区新秀社区民生微实事项目等多个公益活动。

从“公益受益者”到“公益参与者”

“成长在深圳的小朋友,不能只认识摩天大楼,他们应该懂得欣赏中国古建筑的美。”“圳在传承”古建筑非遗传播项目自2022年创立以来,就致力于在深圳市开展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公益传播,项目创始团队以及授课教师,都是目前任教于大学的建筑系专业老师以及非遗文化产业的专业人员。

就读于南山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长源小学二年级的闭伊依同学,自2022年参加过南山区妇联“簕杜鹃·幸福荟妇儿公益民生服务项目”资助的古建筑文化传播活动之后,就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故宫绚丽的彩画背后竟然深藏华夏民族的起居文化和建筑规制!” 3年来,她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也积极与项目的老师沟通。今年暑假,当得知“圳在传承”古建筑非遗项目即将落地罗湖区,她特意申请来当“志愿者”。“我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与同龄的小朋友们分享!”

从“古建筑小粉丝”到“古建小达人”

“上周,我去沈阳,打卡了很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参观了沈阳故宫!跟老师说的一样,中国古建筑是装配式建筑的典范!”同样就读于南山区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长源小学二年级的唐修阳说。刚刚结束旅行的他就参与到了古建筑非遗的传播活动中。

项目创始人、传记作家宋倩女士表示:“中国古建筑谱系非常庞大,从远古的城邑、到历朝的宫殿庙堂,及至近世的村寨民居,中华的文明史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意义。现存的古建筑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此她积极鼓励参与过活动的亲子家庭,能够走出“深圳”,去了解中国古建文化背后的历史。

从“传播古建文化”到“实践古建创新”

为了更好地进行古建文化宣教,“圳在传承项目”从儿童的兴趣点出发,强调“玩中学,做中学”,把每节课设计成“讲座+手作”的形式,探索中国古建筑形制、园林景观、家具陈设、生活方式,以丰富知识带动非遗技艺体验,用亲子共学的方式,让孩子与父母一同体验中式建筑的“工匠精神”。

刚刚入学成为龙华区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一年级新生的张君同在参与过“圳在传承项目”之后,对课程的教具开发产生了很大兴趣。当得知课程教具里的故宫三交六椀菱花窗拼搭、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等教具,都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生创业团队自主研发的之后,她也很想参与到教具设计中。在“广府建筑弧形山墙”的教具研发中,她提出将教具设计成能用的桌面收纳笔筒,这个创意最终被采纳,既让参与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又给参与家庭带来的实用物品。

对此,“圳在传承项目”的工作人员表示,项目欢迎更多的“小志愿者”参与,希望更多的深圳小朋友了解古建筑文化、喜欢古建筑文化,并从其中汲取文化灵感,“在传承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深圳,做更多的文化尝试。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桂桐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