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轴线上
每一步都意义非凡
“发现城市:边走边Talk”:穿越中轴线,为深圳经济特区44岁庆生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44岁生日之际
由深圳市双年展公共艺术基金会和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联合主办,
深规院城市设计与公共艺术促进中心策划,
蓝书坊×UABB城市驿站、深圳特区报、深圳福田区图书馆特别支持的
首期“发现城市:边走边Talk”活动
顺利启动
“发现城市:边走边Talk”是全新上线的系列公众活动,融合了城市漫谈与City walk这个认知城市的新型社交概念。在结合城市探索和互动社交的独特体验中,我们相信,城市不仅是建筑和街道的集合,更是故事和文化的汇聚地。
“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城市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包括我们自己,也被称作‘深圳市民’。”在启动仪式上,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冯庆表示,深圳市双年展公共艺术基金会一直支持有关城市及城市化的项目,而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也始终致力推动城市的创意设计发展。“此次我们联合几方共同发起举办这个活动,期望能由此持续打造一个观察城市、探索城市的品牌。”她表示,主办方每次精心策划一条线路,邀请专业人士带队,以特别视角,邀请市民一起对深圳进行再认识再发现,以此建构公众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推动城市的发展。
在这里,每一步都可能发现新的故事,每一次对话都可能启发新的思想。在漫步中,每一位同行者将有机会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历。
“发现城市:边走边Talk”首期路线带领20名市民走读深圳福田中心区片区。深圳是高速城市化的代表,深圳福田中心区是当代深圳的中心之一,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焦点,亦是城市名片和了解深圳城市发展的窗口,为每位来到深圳的人建构起对城市的初步印象。无论是市民中心的大屋顶,还是市民广场的大尺度,其规划建设及背后蕴含着许多不为大众所知的故事。
本次活动以城市漫游与城市导读的方式,在深规院城市设计与公共艺术促进中心刘磊博士和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岳鸿雁博士的带领下,和参与者一同进行路上观察,引导参与者用脚步丈量城市、观察空间。从更多新鲜的角度,将城市地标建筑、公共文化空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市民大众,令公众感受中心区建设历程,拼绘出关于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
相关背景:
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文天祥后人文萃公带领族人来到今天的福田中心区一带。“当时福田的地貌北有连绵起伏的山岗,其中较高的一座为大和岭(也就是今天的莲花山),山上有成片的松林,犹如随风摆动的‘凤尾’,山下遍布鱼塘,土地肥沃,两边则有丘陵向谷地延伸,被称为‘凤头’”。《文氏通谱》。族人决定在此定居,并根据地貌特色取名为岗下村,也就是今天的岗厦村,福田中心区唯一的城中村。
l深圳中轴线的设想最早出现在1982年的总规草图中。到了1983年,这条中轴线延伸为与深南大道交汇的“十字轴”。李名仪(华裔设计师,1937年出生在香港)于1996年提交了中心区中轴线优选方案,明确了规划总平面图,由北向南蜿蜒起伏,成为今天深圳中轴线的雏形。随之,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又对中心区中轴线公共空间系统设计。他以“共生”理念为基础,提出了“生态-信息轴线”概念,将中轴线设计为立体复合的由一系列公园、广场和开发空间组成的城市公共系统。这一公共空间系统被誉为中心区的绿色生命线。
“十三姐妹楼”的故事也令人印象深刻。这个模仿曼哈顿的建筑群,是深圳最早的CBD,因为十三栋写字楼统一规划,风格相近,被称作“十三姐妹楼”。这一片区域由美国的老牌设计公司SOM设计,创造性地让建筑回归街道。“十三姐妹楼”的骑楼、街心公园、连廊等元素,延续到了后来CBD的设计中。
“十三姐妹楼”分别是:联通大厦、投资大厦、华融大厦、免税大厦、烟草大厦、时代金融中心、中心商务大厦、新华保险大厦、兴业银行大厦、航天大厦、卓越大厦、国际商会大厦A座和B座。
参与者感言:
1.今天跟着专家重走这条走了无数遍的路线,才知道原来熟悉的风景里的每一处,都隐藏着巧思和属于城市规划的科学思考。深圳不是文化沙漠,只是需要有人把城市之中的这片森林带到大家的面前。
——峤 艺术策展人
2.我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以往我一直把眼光放的很远,甚至旅行到了地球的两极,但是一直忽略了身边的风景。今天行走下来,我发现不是没有风景,而是缺乏了发现好风景的眼睛。我觉得“发现城市:边走边Talk”这个活动特别好,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来探索深圳。
——姚静 音乐教师、旅行达人
3.我是建筑师,对深圳的建筑比较感兴趣,想通过去阅读这些建筑来了解这座城市。我自己也在做相关的自媒体,平时行走过不少深圳的区域,以前也来过中心区这一片区域。今天跟着专家来CityWalk,很高兴听到了更多的新故事。
——陈玮 建筑师
4.我日常主要从事地方文献工作,接触过一些记载中心区的规划、历史的文献。今天有幸在深圳经济特区生日的时候来参加这个活动,行走在城市的中轴线,想通过这种参与感,直接感受城市蓬勃的脉动。深圳其实有很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通过今天的活动,听专家解读城市规划和讲解各地标建筑,可以帮助我们把深圳看得更立体、更全面,很有收获。
——肖更浩 图书馆员
5.我来自罗湖区教育系统,儿子也是一名建筑师。我们1992年来到深圳,亲身参与了深圳的建设,也见证了它的发展和辉煌。我感觉今天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也感谢今天两位博士的专业讲解。
我一边参加这个活动,一边通过网络分享给外地的朋友们。他们说,你们在深圳真的很幸福!我说是啊,这个活动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去了解我们这座城市。今天的收获是非常大的,谢谢主办方。
——罗敏 教育工作者
深圳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发现城市:边走边talk”不是一次简单的散步,而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文化的对话。我们期待一起用脚步丈量城市,用话语连接心灵,共同发现、书写深圳。
编辑 李璐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周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