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饱受淋巴水肿困扰的患者梁姨(化名)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接受手术治疗后,通过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紧密型医联体双向转诊平台转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大鹏新区南澳医院进行消肿康复与护理,将淋巴水肿造成的“大象腿”最大周径减少了10厘米,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下肢水肿难题。
“不用自己到处折腾,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平台就能享受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服务,真的太方便了。”梁姨口中的“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服务,得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携手大鹏新区,共同探索基层医改体制机制创新开创的市、区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大鹏模式”。
2017年6月,深圳首个市、区、社区三级共建的紧密型医联体——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正式成立。经过7年的发展,在市二医院的一体化管理下,有效推动了市属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助力分级诊疗机制稳步推进形成了高效通畅的绿色转诊通道,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急病不出大鹏,大病不出集团”,辖区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医疗行业服务公众满意度连续7年位居全市前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满意度市级绩效考核连续5年排名前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连续3年稳居全市第一。“大鹏模式”连续2年获评深圳基层改革创新先行示范的优秀案例,成为深圳又一医改创新品牌在全国推广。
创新管理构架
明确分级诊疗服务机制
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整合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大鹏新区妇幼保健院、大鹏新区南澳人民医院3家区级医院及所辖的21家社康中心,形成了“1+3+21”模式,打造有序、高效的新型医疗卫生协同服务体系。
采用高水平医院管理标准,在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分级诊疗转诊服务标准、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等12个方面实施“一体化”建设。同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定位,深圳二院作为集团牵头单位,担任核心医院角色,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病症的诊疗服务。葵涌人民医院规划建设为深圳市标杆社区医院,新区妇幼保健院规划建设为深圳东部区域性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南澳人民医院定位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以及国际康养中心。
集团全面推进制度机制改革创新。按照一体化标准,率先建立各分院岗位管理、岗位聘用和人员交流调配机制,统筹规划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基层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按照“综合分析、合理评价、奖惩挂钩、强化激励约束”的原则,制定并实行绩效考核方案。
优质资源下沉
百姓实现家门口看名医
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科研教学齐头并进。通过资源整合与一体化管理,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科研能力。
据统计,自集团成立以来,累计引进人才582人,委派深圳二院36个专科50余名专家共12814人次,定期下沉大鹏新区开展带教手术2534例;诊疗约11.5万人次;建成28家名医工作室,创建8个区级重点学科,成立全市首个植物人促醒平台,建设深圳市唯一一家集数字化康复评估和基础研究为一体的“脑重塑康复实验室”,实现“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在全区公立医院全覆盖,打破当地无卒中定点救治医院的历史,同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个、国家及省市继续教育项目22项、省市区级科研基金项目36项,均实现“零突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98项,发表学术论文共258篇。
近年来,像梁姨这样通过新区三级诊疗服务体系实现家门口康复的患者还有很多。“这种三级诊疗服务体系的优点在于首先落实了基层首诊制度,让越来越多百姓可以在基层医院机构解决病痛,其次打通了双向转诊,让更多的重症患者能够迅速转去三甲医院,同时还能实现上下联动。由市二院派专家下基层传帮带,将三级医院的服务标准下沉到基层。”相关负责人介绍。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