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葛剑雄:黄河、长江是保证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关键因素

晶报记者 林菲 摄影 受访者供图
2024-07-15 07:26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3000余年前

每当人们提起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这些关键词的时候,总能感觉到岁月的长河奔涌而来。6月29日,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分享“何以中国:中国、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起源”,从积淀的历史中去找寻过往和展望未来。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3000余年前

“在这件青铜器的底下有一篇100多字的铭文,中间红颜色的部分是四个字,‘宅兹中国’,这是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记载‘中国’两个字的实物。”葛剑雄以一件中国一级文物“何尊”引出了讲座的第一个关键词:中国。

葛剑雄表示,根据铭文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是指最高统治者所居住的地方。从这里来推测“中国”这个名字产生得更早,应该商朝就有了,现在还没有证据往前到底推多久,因为研究历史要讲证据的,没有证据的事只能推测。“但是根据这个铭文我们可以确切地做出结论,‘中国’这两个字最迟在3000多年前已经产生了。”

葛剑雄称,战国的时候,诸侯国纷纷把自己的都城也称为“中国”,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等同于占领了所有的“中国”,于是演变成秦始皇统治的地方都称为“中国”。后来,凡是一个朝廷正式设立行政区的范围,都被称为“中国”。“所以我们看到朝代可以不断地更迭,但是‘中国’这个名称再也没有改过。”但他又指出,一直到清朝,“中国”还不是一个规范的正式的名称。

那么到什么时候成为正式的名称呢?葛剑雄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跟“中华”都成为中华民国的简称,时间长了,一般就把“中国”作为第一简称,而“中华”往往是在其他非正式场合用得多一点。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当然也就是我们国家正式的名称。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共同体

葛剑雄称,在中华文明的早期,先后形成了夏、商、周三个政权。夏的民众自称“夏”,“诸夏”,一直延续到后面两个朝代。而“华夏”一词中的“华”,最初是“花”的意思,形容夏人的章服之美、心灵之美、文化之美。后来简称“华”的人比“夏”还多。

“中华”这个名称是从晋朝以后开始盛行的。原来的意思是指中原的华夏,简称就是“中华”。因为到东汉以后,很多少数民族内迁,在中原地区定居下来,也以华夏自居,于是原本的中原人就为了有所区别自称“中华”。渐渐地在大多数场合,“华夏”就被“中华”所取代了。

“这样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显示出这么一个规律,就是凡是进入这一个地域,凡是跟传统的华夏共同生活生存的这些民族,先后都会加入中华民族、华夏各族的大家庭。”葛剑雄指出,例如历史上的匈奴、鲜卑、乌桓、羯、氐、羌、突厥、粟特、契丹、女真、党项、蒙古、满族等非华夏的民族,一旦他们进入中原,就逐渐地融合进了华夏。

比如匈奴,在西汉的时候有不少的人因为投降汉朝,或者迁居汉地,或者被俘,就进入汉朝地区。到东汉,大批匈奴南迁。到了南北朝以后,“匈奴”这个词都已经消失了。又比如鲜卑人,特别是到北魏孝文帝的时候,推行汉化,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这个民族基本上就彻底地融合了。

“我们现在称汉族,大家注意,这是近代的概念。”葛剑雄特别讲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满足平等进行的民族识别。“所以我们中华民族并不是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了,而是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56个民族的共同体。”

两条母亲河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说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之时,葛剑雄表示,国家对此开展了多年的研究,有一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成果,并且已经发布。

他介绍,这个工程主要得出三条重要结论:一是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流域,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为代表,长江中下游,以浙江余杭良渚的遗址为代表,西辽河流域,以辽宁牛河梁遗址为代表都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各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以河南偃师二里头为代表,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第二个结论是,在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广泛地吸收了外来文明的影响,源自西亚、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技术、黄牛和绵羊等家畜的饲养技术,以及青铜冶炼技术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并被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

第三个重要结论,那就是有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历史是3800年前。

“为什么我们这些文明的曙光可以出现在各地,但是最后只有汇集到中原的文明,特别是二里头为代表的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呢?”葛剑雄说,“我想就是因为黄河。”他认为,在6000年前黄河流域气候最合适人类生活,土地疏松且开阔,适合发展农业,且外来作物、技术是顺水从上游传到中、下游,因此这一带最先形成人口稠密的地区和城市。大家才把黄河称为“母亲河”。

而4000年前以后,气候不断变冷,对黄河流域的生活、耕种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很幸运的是中国还有另一条世界级大河——长江。虽然当时迫不得已,但是客观上又把大量的人口资源和先进文化带到了长江流域。“所以我们可以讲黄河和长江交相辉映,保证了我们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葛剑雄称,世界上很多文明的衰落,除了由于人类社会本身原因以外,往往都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气候的变化有关。但是,中国很幸运,这两条母亲河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作者:晶报记者 林菲 摄影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