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故事,一直以来都被誉为“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在中华文明长河里只是一瞬间,而对于个体生命和一个企业、产业而言,则是一段短暂而漫长的岁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作家陈彻的《春天短暂而漫长》,集聚无数创业者的深圳故事,也是对深圳这座新兴移民城市精神的崭新书写。
被“改革开放春风”推动的命运
这本书讲述:1992年,大学刚毕业的北方小城女孩孟瑶来到深圳,结识清华大学毕业生李志伟、四川大学毕业的重庆姑娘秦安彤、广州茶餐厅小老板杜家豪、海归精英陈国威、同乡女大学生梁芝华、怀着明星梦的导游杜家美等一群“深漂”。30多年来,他们先后投身创业,过程大部分皆苦涩,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只是一段过程,非为最后终点。他们经得起捶打、耐得住成败,有一万条向前的路,却不留一条退路。
近日,作家陈彻,作家、评论家欧阳德彬在深圳前海壹方城购物中心的“最美书店”覔书店开启“盛夏,与春天相遇”—— 《春天短暂而漫长》新书分享活动,分享被“改革开放春风”推动着的创业、生活故事。深圳市宝安区作家协会主席郭建勋,深圳市龙岗区作家协会主席虞宵,《深圳青年》副总编王威,《宝安日报》编委、中国散文协会理事、作家王国华,《证券时报》资深编辑孙勇,著名文学评论家廖令鹏,以及作家西西、杨点墨、曾楚桥、段作文、李瑄、赵倚平等出席。
深圳如同一块磁石,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追梦。这些内陆和大湾区等地的高学历年轻人来深圳,就是要“过不一样的生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三十多年来,《春天短暂而漫长》里“深漂”们的命运,在事业与爱情中跌宕起伏。他们不惧深夜,也不怕黑暗,在黑暗的夜里向着光明的清晨走,总是一个好意头。这一代创业人,崛起于希望造就的年代,命运在他们创业的DNA 中,刻下“希望”二字。
“我在2020年底动笔写,当时规划很大,既想写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当下深圳社会形态、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又想写出跨越30年一代深漂的群像,需要去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体验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陈彻说,“为此我做了大量的采访工作,尤其是在采访过多位服装行业的女企业家之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出来,她们是真正过出精彩人生的大女主、掌握成功密码的传奇女性,在她们的脚下走出来的路,步步繁花。”
陈彻2013年以中篇小说《合伙》获深圳睦邻文学大奖,2022年以长篇小说《在深圳》获得深圳睦邻文学奖十佳,现为职业编剧。她曾因创作一部电视剧采访两位服装厂女老板,印象颇深。她们受教育程度、家世背景迥异,却因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深圳,继而走出属于自己的、光彩的、开阔的人生。
写好来深闯荡的“第三类女性”
访谈中,她俩都提到过深圳的夜。一位说,“我经常深夜行走在深圳的路上,大街也走过、小巷也走过,我不怕深夜,深夜是我的朋友。”另一位说,“我喜欢深夜走在深圳的路上,它让我感到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只要不怕黑暗,黑暗就抓不到我。”陈彻觉得,“深夜行走,大概就是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女性对自己境遇的普遍感受吧。”
近年来,女性觉醒、女性独立、女性自由的主张被年轻人普遍接受。陈彻认为,“但年轻人恐怕暂时感受不深的一点就是:这一切的观念都要先建立在‘有选择’上。要拿到对生活的选择权,才能做出选择。”她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来到深圳的女性基本只有两类,一类是农村来的年轻打工妹,她们进工厂,在流水线上工作,与从前在农村务农的收入比,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另一类则是从事灰色产业的年轻女性,做有钱人的二奶、三陪女、性工作者,她们的主要目的是更快速、大量地赚钱。
“这两类女性都对钱有着巨大渴望,只有钱能让她们获得选择的权利,选择更好的生活、更独立的身份、更开阔的社会视野。因此那时的深圳社会看待女性的目光都带着要么歧视、要么色眯眯的味道。”陈彻指出,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从内地来深圳闯荡的女性里,第三类的数量迅速增加起来,那就是城市长大、家境小康、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专业背景的女性,小说里的孟瑶、秦安彤、梁芝华、杜家美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女性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与扩展,她们的到来,给深圳固有社会形态带来冲击,同时她们也被深圳固有的形态冲击着,比如会被老板拉去陪客户喝酒、半夜被老板摸上床、想找个二奶的差事立刻有人凑上来介绍。她们的抗争、妥协、拒绝、改变,深深地影响着深圳。她们,以及比她们早来的那些‘打工妹’,用独立奋斗提升自我,获得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从而也改变深圳对女性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圳给了她们机会,她们也改变了深圳。”陈彻表示。
陈彻创作《春天短暂而漫长》这部小说的初衷,便是想讲述这“第三类女性”的故事——“她们是怎样从传统观念、爱情、家庭、社会的多重干涉下,因为什么样的精神信仰而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在什么样的人生大潮的席卷之下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接受了什么、坚持了什么。以及这些坚持、选择之下的悲欢离合、起伏跌宕的际遇。”
这本小说,作家们这样看……
杨点墨在新书分享活动现场朗诵《春天短暂而漫长》中描写孟瑶第一次来到深圳的场景——“她瞬间泪下。那时候,从北方开往深圳的火车几乎都是在黄昏时分到站,城市刚刚点亮万家灯火,列车夹带着细雨扑进一片绚烂无比的霓虹里,那霓虹是当时全中国任何一座城市都比不上的明亮、繁密,这就是她23岁那年第一眼看到的深圳。”
“本书有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就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到深圳,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进入的?是都市白领、流水线工人、服装厂打版工,还是以投资者、创业者的身份,抑或是像杜家豪一家那样从广州到深圳开一个小店?小说中这些人物形象非常丰富,每个人来到深圳,他的目的、姿态是不一样的,形成一个很宏阔的深圳市民生活场面。”欧阳德彬评价。
西西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孟瑶是从梦想到现实的一个坚定追求者,追求梦想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她虽是财会专业的,但到深圳后,她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就到工厂去做打版工。这一选择对她后来成为裁缝乃至企业家是有着很大一个贡献的。我们很多来深圳的打工者也是这样从工厂工人做起的。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孟瑶说‘她不想过一眼望得到头的生活,想走得远一点,去见识不一样的世界’。”
“我们经常讲,我们来到深圳就是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深圳。其实我在深圳也有20年的时间,这个时间又短暂又漫长。对上百年、上千年的城市发展史来说,它很短暂很渺小;但它对于每一个人的生命,对于每一个人的精神来讲,又是非常漫长。”廖令鹏表示。
李瑄赞扬:“这本书应该是从创业和行业发展的角度,近乎全景式地描述深圳的第一部作品。因为深圳有个外号叫创业之都,但是从创业角度讲述城市故事的作品一直没有出现,当深圳呼唤这样的作者、这样的作品时,陈彻出现了,为我们捧出了《春天短暂而漫长》。所以它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深圳至少是题材上的文学空白,意义非凡。”
孙勇认为:“小说有一个很好的亮点,就是把深圳作为象征精神提炼出来。深圳不仅是图书和影视剧意义上的深圳,它还是精神上的深圳,它不仅是深圳人的深圳,它还是中国的深圳,甚至是世界的深圳。”赵倚平认为:“小说不只是个人奋斗、发展成功的历史,在里面可以看到人性不同的侧面,每一个细节都写得非常细致,我当年的经历都可以在书里看到。”
贴近年轻人视角描摹“深圳这三十年”
陈彻表示:“深圳是由我们每一个人一起建设起来的,我们每个人的一小股微微力量都可能改变它。所以说,深圳的现在是怎样的,是我们过去的努力变成的;深圳的未来怎么样,是由我们今天的努力,即使是微小的努力变成的。哪怕是现场坐在地上读书的孩子,他也是将来深圳微小力量当中的一股。”
陈彻在这本小说里最喜欢的男性角色是李志伟,她认为,他体现“七零后”深漂男人的所有特征:勤奋、疯狂、野心、理想主义、不择手段、拔苗助长。“他的悲剧不可避免,既由他的性格决定,又处处被打上时代烙印。那个时代,任何人都很难抗拒无处不在的诱惑,大潮涌来,泥沙俱下,幸存者寥寥。”陈彻说道。
“写这本小说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用一个和今天来深年轻人最接近的视角,近距离地描摹这三十年里深圳的样子。”在陈彻看来,以往写闯深圳题材的小说,要么是乡村少年一穷二白来深圳进厂拧螺丝被资本家压榨,要么是内地下岗失意中年闯深圳觅得商机发财致富。鲜少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手里握着一纸文凭、怀着“既盼望遇到不一样的人生又害怕太过动荡刺激”的心情来到这个“搞钱之城”,后有退路却不愿真的退回去,向前走又阻力重重、前途未卜。
“在这个年轻的城市,年轻人将度过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这段时光掺杂着爱情、友情、事业、生活的丰富况味,给记忆烙下抹不掉的印记。而选择这里而不是别处,就一定有特别的理由。”陈彻想告诉年轻人们:“来深圳吧,你会不虚此行。”
(花城出版社供图)
编辑 秦天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