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 · 伯施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伟大记录者。1906 年伯施曼申请到德国皇家基金会的赞助,踏上中国土地,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田野调查,"从科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采用当时较为专业和先进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摄影、测绘和测绘草图的方式,可观地记录了清末中国大地上的自然与人为环境中的宗教建筑"。伯施曼考察从北至南,行踪遍及北京、直隶、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两湖、两广、福建等 14 省,留下了 8000 张照片、2500 张草图、2000 张拓片和 1000 页测绘记录。
回国后,伯施曼开始系统整理这些考察资料,陆续出版了六部有关中国古建筑的专著,《中国祠堂》即是其中重要的一本。
他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建筑,包括黄帝祠、张良庙、武侯祠、关帝庙、李杜祠、二曾祠、二王庙、孔庙等。1914 年,《中国祠堂》出版,收录 250 余幅精美照片和测绘草图、数十万字的文字描述和阐释。系统总结了祠堂研究的成果。《中国祠堂》是中国祠堂建筑研究的开山之作,其所记录的祠堂建筑有些已经毁于战火,有的已不复百年前的原貌,而这些"消失"的古建筑,我们今天只能从伯施曼的记录中得窥原貌,因此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伯施曼对后来的中国古建筑研究影响深远。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时曾研读过他的著作,伯施曼的著作和研究方法启发和影响了梁思成及整个营造学社的研究走向。日本学者如小川一真、关野贞、伊东忠太,欧洲学者如喜仁龙、艾术华、梅尔彻斯和艾锷风,他们接过伯施曼点燃的知识火炬,并将其传递下去。中国现有文物遗产保护的大致框架同样也受益于他的首创精神。
伯施曼去世 70 年之后,其所著《中国祠堂》终于翻译出版,以纪念这位中国古建筑的伟大记录者。
恩斯特 · 伯施曼 (1873 — 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柏林工业大学前身)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人。1906 年至 1909 年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伯施曼跨越 14 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 8000 张照片、2500 张草图、2000 张拓片和 1000 页测绘记录。1932 年,伯施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讯研究员。1933 年至 1935 年间,被特聘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中国祠堂》《塔》《普陀山》等作品。
《中国祠堂》
恩斯特 · 伯施曼 著
重庆出版社 2020 年 8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