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伶仃洋,飞云舒卷,碧波荡漾。6月30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在万众瞩目中建成开通。这一刻对于哈工大(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柳成荫来说,感慨颇多。
2018年,广东省交通集团联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哈工大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涉水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对尚处于建设期的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和超大跨径桥梁在极端环境和复杂荷载作用下的关键保障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示范应用,柳成荫就是专项小组的成员之一。在他看来,深中通道在技术上的巨大突破,正是科研人员不懈追求的目标。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全体参与者用辛勤付出、坚强毅力,高质量完成了工程任务。这充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这句话让我感触最深。”柳成荫激动地说,“是我们伟大的国家,宏伟的基建工程给予了我很多科研机会和实践平台,帮助我在教师职业上磨炼技术,培养人才、逐渐成熟。坦白地说,我亲身经历了国家在土木工程科技创新层面从虚心学习到逐步赶超的变迁,由衷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自豪,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
对此,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德津认为,高校是人才聚集地,也是创新的源头。将创新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科研人员的时代使命。
深中通道的建成开通在张德津看来,对深圳以及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和湾区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深中通道是继港珠澳大桥后的又一个桥岛隧综合跨海工程,我有幸参与其中,与团队创新性提出了水下主动光源合作靶标摄影测量方案,克服了海洋工程环境深浑水体条件下光学成像难和图像退化处理难的挑战,为沉管隧道精确合龙贯通保驾护航。”张德津说。
下一步,要管好用好深中通道,确保安全、顺畅、舒适、智慧运行。对此,柳成荫表示,面对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他将把工作重心放在工程安全科技创新上,重点攻关基础设施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技术,将国家多年建设起来的工程设施转化为优质生产力,为工程安全运营保驾护航,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