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意味着无限可能。6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得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该奖自2000年启动评选以来,每年获得者不超过两人,在此次颁奖之前,共有35位获奖者,他们的平均获奖年龄约为83岁。而此次获奖,61岁的薛其坤成为了该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执掌着年轻的“双一流大学”。而这所年轻的大学,诞生于一座敢为人先的年轻之城——深圳。年轻带来的无限可能在三者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年轻的获奖者
35岁当教授,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这次站上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是对薛其坤在其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创新和成果的一次重要肯定。

▲薛其坤与学生在实验室工作。 新华社资料图
这位史上最年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有着诸多重量级科学发现: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电性……正是这些科学发现,助力了我国量子科学研究跻身于世界第一梯队。其中最为重磅的当属“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评价为“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事实上,在这些光鲜的成绩背后,薛其坤早年曾有一段并不顺利的求学之路。1984年,他从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本科毕业后,第一次考研失利,被分配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他不甘心,再考,再失败,再考……直到1987年,他才通过了考试,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习。
薛其坤曾被师生戏称“7-11”院士。这一段故事要源于他在1992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赴日本东北大学读博的经历。薛其坤的日本导师推崇“7-11”工作制,早上7点到实验室,晚上11点之后才离开。他回忆道:“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
对待科研如此认真的精神,也让42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巧合的是,他也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过去十几年间,他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有天分的,但在前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科研的手段、科研的技能。至于能不能做成科学,会随着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追求、不断地设立目标而实现。”薛其坤认为,人生无极限,只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挑战,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最年轻“双一流”势头强劲
在物理学家的身份之外,薛其坤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2020年11月起,他出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通过制定“明德求是、日新自强”的校训,确立了南科大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提出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发展的“三三五方略”。他掌校的第三年,也就是2022年,南科大成功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成为深圳首所跻身“双一流”的本土高校,也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之一。
南科大很年轻,比它的所有学生都年轻。可偏偏就是它,撑起了一座城市、无数人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向往。
借着双一流的发展契机 南科大发展进入快车道。2023年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7030篇,其中SCI论文5282篇;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CNS主刊原创性论文共计14篇,名列全国高校第七。自然指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7名,世界排名第36位。科研奖励方面,获颁各级各类科研奖励79项。截至今年1月,南科大共计11个学科ESI全球前1%学科,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23泰晤士世界年轻大学排名中,南科大位列第17名,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内地高校第1位。
南科大的发展势头为何如此强劲?薛其坤认为离不开深圳市对学校的强大支持,让学校有较丰富的资源为学生、老师提供优越的学习工作与研究环境。“从学校的领导班子来说,现有正副校长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这对学校的事业发展具有一定引领作用。”
薛其坤强调,引进人才、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作为校长,他认为从科学家的身份了解科技如何发展,科技方面需要培养何种人才,再将其转化为育人的内容,这对一所理工科大学的发展是有所助益。
年轻城市获全球智力支持
从薛其坤出任南科大校长后,他与深圳开始产生紧密联系。如此智慧的大脑,开始为深圳的创新发展思考,他多次在公开场合为深圳建言献策。这座年轻的城市,也给予薛其坤和南科大广阔的发展空间。
薛其坤曾发出了两大“深圳之问”。2022年11月8日,在“深圳创投日”启动大会暨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揭牌仪式上,薛其坤问道:教育、科技、人才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这三方面深圳究竟示范什么?建成先行示范区的最重要标志是什么?薛其坤认为,决定时代走向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都是由少数杰出人才创造的,深圳能否建成先行示范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能否培养出这样的杰出人才,而要培养出这样的杰出人才,就必须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他认为,南科大尽管仅有14年的发展历史,但在支撑深圳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光为深圳发展建言献策,薛其坤也做到了为深圳的发展“鼓”与“呼”。去年,薛其坤作为来自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以大科学装置推动深圳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呼吁加快大科学装置在深圳的布局。这个建议得到了有效落实。去年9月,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自由电子激光器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这是深圳首个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窗口指导”的大科学装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顶级的第四代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为相关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研究提供世界领先的研究工具。
南科大是该项目建设的牵头单位,在薛其坤看来,大科学装置是一个聚才的平台,“我们会吸引世界上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优秀学子在这样非常先进的科研平台中,从事最有挑战性、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我们用这个方式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人才。”
深圳晚报记者 王宇 刘夏蓝
读特热榜
1智慧保电系统赋能十五运,物联传感与数字孪生精准指挥,从场馆插座到高压设备一目了然
2泽连斯基:美国应对向乌提供远程武器持开放态度
3第138届广交会圆满收官,超31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较上届增长7.5%再创新高
4“4人笔试低于60分入围体检”?哈尔滨消防通报
5湾区少年逐绿而行!深圳学子在联合国舞台传扬中国低碳声音
6烂梗“侵”校园,互联网时代如何让孩子们好好说话?
7146家企业的191个项目获评,彰显深圳创新实力“深圳企业创新纪录”出炉
8多措施为学生按下“减压键”,深圳有学校开始试行无作业日啦!
9深圳一74岁老人独自爬山失联,营救细节曝光:无人机定位在凹坑处找到老人,无大碍
10再创“双星”佳绩 深圳两作品获第二十届群星奖
IN视频
鹏友圈

11月9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临近,无论你是投身运动热潮、感受竞技魅力,还是想为拼搏健儿传递心意,都不妨来鹏友圈,留下对“十五运”的专属祝福!带上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一同为运动健儿呐喊助威,为“十五运”热烈喝彩! 【本期话题】#我为十五运加油#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已进入冲刺倒计时,想解锁超省心的观赛方式?赶紧打开“十五运全景魔方”(https://huodong.dutenews.com/H5/nationalGame/pc),一键解锁观赛全攻略!无论是赛事速递、赛程全览,还是购票指南、规则科普,都能在这里轻松找到!快到鹏友圈带话题晒出你的使用截图,和鹏友们分享专属观赛攻略吧! 【本期话题】#十五运观赛神器# 【活动礼品】读特积分、优质动态随机掉落深圳盒子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11月22日
01:00#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都,邀您共赴十五运之约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以创新为魂,活力为韵,正张开双臂欢迎四方来客。在这里,高楼林立,平安金融中心直插云霄,深圳湾“春笋”展现滨海艺术魅力,市民中心如大鹏展翅,彰显行政心脏的活力。 深圳还是“千园之城”,1320座公园如绿色明珠镶嵌城市,大鹏半岛的碧海银沙与梧桐山的云海日出,让人流连忘返。漫步南头古城,千年文脉与现代文创交织;走进大芬油画村,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十五运会期间,深圳更添独特魅力。在宝安欢乐剧场等智能场馆,AR导航、AI机器人服务等前沿科技,让您体验未来之城的精彩。赛事之余,您可参与“全民全运”系列活动,在虹桥公园自由式小轮车赛场感受激情,在深圳湾畔的马拉松赛道尽览山海美景。 十一月的深圳,阳光与激情同在。让我们相约深圳,在十五运的青春礼花中,共赴一场创新与活力的盛宴!
01:11#十五运读特小记者推荐官# 亲爱的全国各地朋友们: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形容我的城市,那一定是“奔跑”。深圳,就像我们班那个永远充满奇思妙想的同学,永远在创造,永远向前。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你会看见这座城市的心跳——高楼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深南大道上车流如织。但深圳的魅力不止于此。周末的深圳湾,白鹭在红树林上空划出弧线,远处香港的青山若隐若现。科技园的深夜,大厦里依然亮着点点灯光,那是无数梦想在发光。 这里是大疆无人机起飞的地方,是腾讯QQ诞生的摇篮。走在华侨城创意园,旧厂房变身艺术空间,咖啡香混着油墨味;盐田港的巨轮鸣着汽笛,把“中国制造”送往世界每个角落。 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带着各自的乡音和梦想,把这里变成了家的模样。 朋友们,欢迎你们来看看这座“奇迹之城”。来感受创新的脉搏,看看科技与自然如何共舞,体会什么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座城市,会用它年轻的心跳告诉你:梦想,永远值得奔跑。 深圳准备好了,期待与你相遇!

看一下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