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报告进一步丰富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涵,激励我们努力奋进,绘就民生幸福新画卷。
民生的持续改善,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方略。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的:“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增进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以“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为目标,强力推进各项民生建设,打造民生幸福“升级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圳要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最前列、勇当尖兵,就要自加压力、提升标准,做高质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最佳样本。
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对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深圳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民生的底子相对丰盈,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其内涵在拓展,外延在扩大。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个复合定义,涉及各个层面,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我们的“民生观”也要“更新升级”,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民生”观,着力解决影响老百姓获得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以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为目标,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作为迅速建成的移民型超大城市,深圳在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诸多领域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亟待进一步提升。此外,深圳的“不平衡”“不充分”还体现在原特区内外区域发展不协调,在“全面”与“公平”上还存在提升空间。我们要找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治水提质、整治违法建设、发展教育医疗,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城市面貌,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力,是恪尽职守的实干作风,重点是把力用好、用足,实现效果最大、最优;而量力,则凸显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攻坚克难,尽力而为,又秉持科学精神,尊重客观规律,不冒进、不好高骛远,量力而行。涉及民生领域的改革,往往是一些“老大难”问题,如棚户区改造、水污染整治等,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的恒心和耐力,要有一年接着一年干的决心和毅力,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的奉献精神。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向前推进,落细落小落实,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人民期待。
“国之所立,以为民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扑下身子、迈开步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到群众意见多、困难多的地方去,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