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

读特记者 李萍
2017-11-09 16:22
摘要

11月9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举行《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发布的蓝皮书指出,大部分志愿者保持平均每1~3个月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这表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

11月9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举行《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发布的蓝皮书指出,大部分志愿者保持平均每1~3个月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这表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部分人群的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成为弘扬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据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该系统登记的志愿服务团体数量达到287516个。到2017年6月,志愿服务团体数量增长到342065个。蓝皮书的调查问卷分析显示,不同登记类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情况如下:由机关、单位、企业主管的团队数量最多,占总数的43.51%;其次为挂靠在社区的团队和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志愿组织,分别占总数的17.69%和16.18%;社会自发的志愿服务团队也为数不少,占8.58%;其余组织类型包括企业内部的团队、高校团队、挂靠在合法登记社会组织的团队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蓝皮书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39.43%的志愿者在过去一年中至少参加过3~4次志愿服务,平均每季度参加一次,占比最高;23.93%的志愿者在过去一年中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为2次或以下;22.54%的志愿者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即平均每年至少有12次;12.22%的志愿者每周至少参加一次;1.88%的志愿者每天都参加志愿服务。

在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段方面,28.21%的受访志愿者表示在任何时间段都愿意参加活动,42.11%的志愿者倾向于在周末参加志愿活动,占比最高;愿意在个人假期和法定节假日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分别占到总数的17.82%和6.5%;只有5.35%的志愿者愿意在工作日下班后的时间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为今后志愿活动的安排提供了参考。

在问到志愿者主要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的问题时,75.41%的人回答通过组织(比如所在学校、单位等)通知,在5.07%的其他人群中,主要也是通过学校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意味着有八成左右的志愿者通过组织获得志愿服务信息。有近2/3的受访者是通过社交平台(如微信、QQ)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有1/4的志愿者是通过电视传媒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还有16.58%的志愿者是通过亲友介绍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

志愿者参加的活动类型方面,调研结果表明,60.01%的志愿者参加过社区服务,53.99%的志愿者参加过帮老助幼、帮残助弱志愿服务活动,49.76%的志愿者参加过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参加过扶贫济困、公共场馆服务、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人数也都在30%以上,而参加过法律服务、医疗卫生、抢险救灾等专业志愿服务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低,说明目前志愿者参加的活动以日常的活动为主,志愿者的主体是社会大众,在强调志愿服务专业性的同时,要考虑到现实需求和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意愿,为普通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要积极引导专业志愿服务发展,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进一步分析,蓝皮书发现,类似“邻里守望”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之所以能吸引大批志愿者参与,是因为此类活动非常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不仅能够减少治安问题,增加社区安全感,还能促进邻里关系融洽,更有效地整合社区资源。

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活动分析,助老活动占比最高,达82.19%,远高于其他服务领域。助残服务居第二位,达到68.85%,社区便民和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也是志愿服务组织开展较多的领域。

不过,蓝皮书也指出,我国志愿服务尽管在2016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在协同发展、平衡发展、组织建设、激励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