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记着疾速抢“独家”!
耿伟
2017-11-08 23:17

第18个中国记者节来了!

人们在讨论“记者,记着,急着”,而作为报史研究者,我在《深圳特区报》电子资料库里寻觅到1989年2月12 日刊载于一版的一篇独家报道:《台湾空军一架飞机坠毁于丰顺境内 飞行员跳伞获救》。

这是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长江韬奋奖得主陈寅28年前撰写的。细细翻阅,让人饶有兴趣,继而沉思,萌生联想。

互联网改变了整个新闻传播生态,记者获取“独家新闻”异常艰难。但是,在新媒体尚未出生前,传统媒体记者却在疾速前进,已经在用我们现在所说的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做法把“独家新闻”传递到编辑部,在第一时间传播给读者(用户)。

这篇“独家报道”,被评为广东省1989年度好新闻一等奖。作者陈寅,被誉为一名“24小时记者”。

没错,这一报道案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今日记者的形象。

这又回归到几个老问题:“新闻”的内涵是什么?“突发新闻”的含义是什么?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新媒体如何捕捉“独家新闻”?


口授新闻得大奖

▲陈寅在编辑部

28年前,陈寅是《深圳特区报》的一名青年记者,是何机缘让他捕捉到了这篇突发的现场新闻呢?

那年的2月11日,陈寅回老家丰顺探亲。一位在县供电公司的朋友告诉他,有一架飞机坠毁,须马上赶赴失事处抢修电缆。陈寅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条难得的新闻素材,便马上催朋友一道驱车前往。20分钟后,他们来到了飞机失事现场。因飞机是掉在山上,他们为抢先抵达现场,还在通往出事地点的田埂上小跑了十几分钟。

▲台湾飞机失事现场

当天下午4时写毕稿件,5时送当地主管领导审阅。等拿到审完的稿件后,传稿又成问题,唯一的办法是电话口授。那时电话很不普及,有电话的人家几乎不开通长途电话。于是陈寅东奔西走,找到当地邮局“挂长话”。那时邮局的长途电话信号差,语音断断续续,经常掉线,陈寅有花了几十分钟时间,才把稿件一个字一个字地口授给报社编辑部。在截稿时间前两分钟,值班主任亲自记录下这条新闻:

▲报纸版面

【本报丰顺2月11日专电】(记者陈寅)今天上午9时50分,台湾空军一架F—5E型飞机(编号400977)在这里的汤南龙山中学附近山坡上坠毁,飞行员林贤顺中校跳伞获救,安然无恙。

记者闻讯赶往现场,看见一个直径约5米左右的大土坑,机头栽入土中有5米多深,残存的机翼露出坑外,溅出的碎片和泥块遍布附近山坡。在该机坠毁的山坡上做农活的两位当地农民告诉记者,飞机坠毁前,曾在山坡上空盘旋了四五圈,不久便听到一声轰隆巨响,但见浓烟滚滚,山坡上烟雾弥漫。

坠机事件发生后,广州军区空军司令部、梅县军分区司令部和当地驻军、公安部门负责人迅速赶赴现场察看。据当地公安部门称,驾驶员林贤顺祖籍广东梅县,现年36岁,已婚,有一子。他驾驶的飞机于今天上午8时左右在台东某军用机场起飞,后因油料耗尽而跳伞降落。他神色安定,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


会讲故事是首要

这篇报道是独家的,在各家媒体报道中最为翔实。此稿被评为广东省1989年度好新闻一等奖,陈寅被誉为一名“24小时记者”。

但是,你看出何为获奖的捷径吗?

因为讲出了一个要素齐全的新闻故事!

陈寅这篇报道文字流畅、形象生动,不仅娓娓道来现场新闻,更是独家报道,是所有兄弟报社对该事件报道中最为翔实的。当天新华社发的通稿也只有寥寥70多字,读者是不过瘾的,还想知道许多。

独家新闻也要讲究故事式、画面式写作,需要给读者以悬念、起伏、冲突等出乎意料的情节。他用近400字细腻记录了许多片段:

事件地点:“汤南龙山中学附近山坡上”;

飞机编号:“台湾空军一架F—5E型飞机(编号400977)”;

人物情况:“飞行员林贤顺中校跳伞获救”;

场景描述:“一个直径约5米左右的大土坑”,“机头栽入土中有5米多深”、“残存的机翼露出坑外”,“溅出的碎片和泥块遍布附近山坡”,等等。

这篇报道来自现场,新闻要素齐全,不仅叙述新闻背景:“驾驶员林贤顺祖籍广东梅县,36岁,已婚,有一子”;还回答了事件的缘起:“他驾驶的飞机于今天上午8时左右在台东某军用机场起飞,后因油料耗尽而跳伞降落。他神色安定,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热情接待。”

如此准确的记述,用文字逼真地复原再现了新闻现场。

▲陈寅在现场采访


内容如何才为王

28年,岁月如流。

这一报道受到当时报道条件的巨大限制:没有今日手机拍摄的广泛使用,没有电子邮箱、微信短信的快速传递,甚至连传真都难找寻。但即便如此,记者还是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把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工作者必须“快速反应”

这篇稿件,确实是摆在记者眼前的一面镜子:尽管时光荏苒,可记者的使命没有改变。传统媒体要捕捉独家新闻,新媒体同样要捕捉独家新闻,因为捕捉新闻永远是记者的天然使命!

这也给新媒体新技术面前有些坐卧不宁的人一副镇定药。前些年,一些新闻专家说内容不重要了,“渠道为王”、“粉丝为王”才是重要。你要说“内容为王”就会被人笑话老土。

可几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则回归看似最普通、最浅显的共识:新闻媒体还是以“内容为王”!记者还是以“突发新闻”为追寻目标!

即便在网站、微博、微信、APP和报纸互动配合的融媒体时代,假如发生类似台湾空军飞机坠毁的新闻,记者疾速抢“独家”的打法和路数仍是一样的。记者必须“全天候”待命,随时捕捉突发新闻。

看来哲学家几百年前的结论并没有过时:真理是简单的。


如何抢新闻

新闻中最刺激也最有悬念的就是“突发新闻”,能够引发受众萌生强烈的知情欲望。有关台湾空军飞机坠毁的报道,证实了“突发新闻”就是突然发生和突然发现的、能够引发受众萌生强烈知情欲望的新信息。事故、灾难、案件,最容易成为突发新闻的素材。

除了瞬间突发的新闻,还有一种是突然发现的新闻,或者叫“尘封突发新闻”——故事早已发生,因某种原因却被屏蔽在公众视线之外,需要记者去发现。这种新闻一旦被媒体突然发现并传播后,就会以新颖感强烈吸引受众的关注。电影《英雄儿女》主人公王成的原型几十年后被找到,就不仅是一条“新闻”,而且是一条价值很大的“尘封突发新闻”。


那么你如何抢到独家新闻?

当记者就是要像猎犬一样去捕捉这种新闻。一旦身边有新闻突发,就应敏锐快捷地作出反应,将新闻“拿下”。

“新闻意识”,是记者头脑对新闻的感觉、反应、思维等心理活动的总和。

▲陈寅和著名诗人韩东

陈寅的这篇报道像是一面镜子,提示记者:你能够在4个方面敏捷应对“突发新闻”,快速响应启动、进入阵地,获得“独家新闻”吗?

1.能否提前新闻架网?

新闻架网这个概念,是指媒体必须编织搜集新闻的灵敏网络,即使是新媒体也必须有大批编外记者,一旦遇到突发新闻,才能依托密集的新闻网格化配置,保证有记者在现场,不漏突发消息。陈寅成功采写出台湾空军飞机坠毁报道,最终成为独家新闻,其中一个重要缘由是他在特殊的时间地点,拥有特殊的报道人脉,获得了进入新闻现场的宝贵机会。这提示今日所有记者仍然要善于广交朋友,这是获得新闻源的重要前提。

2.能最先冲进新闻源?

▲记者是个体力活

一篇出色的新闻报道,最大的前提是能否获得诸多现场元素,才能为故事注入出乎意料的能量。新闻源,是新闻发生的空间以及能证实新闻真相的人和物。无论是突然发生还是突然发现的新闻,记者立刻赶赴现场才最有发言权。重大新闻突然发生,媒体要不顾一切追踪采访,只要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就是胜利。台湾空军飞机坠毁报道的成功,很大原因是来自记者陈寅良好的新闻素质,以及对突发新闻的强烈追踪动力。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与手机捆绑,微博、微信、APP蹿红,成为突发新闻报道的新式武器。譬如突发交通事故、重大矿难时,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

3.能粘上核心当事人?

记者进入新闻源后,采访核心当事人尤为关键。此时,记者要在短暂时间里,像太极散手那样把核心人物粘上;像电脑扫描那样把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拷下。陈寅这篇报道也以两位当地农民的亲眼所见,告诉人们“飞机坠毁前,曾在山坡上空盘旋了四五圈,不久便听到一声轰隆巨响,但见浓烟滚滚,山坡上烟雾弥漫” 。这种记述从记者眼见,转到另一个新闻来源,令报道真实可信、形象逼真。

4.怎样展开新闻策划?

▲陈寅边读书边思考新闻选题

突发新闻策划,是媒体对于突然发生和突然发现的有轰动效应的新闻,紧急进行的搜寻、制作和传播活动。媒体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策划”攻略的高低。特别是瞬间、动态突发新闻正是因为难以预知,所以具有极高的策划技能和判断。有关台湾空军坠毁的这篇报道之所以成为获奖作品,也是现场记者陈寅与后方编辑部的有效沟通不无关系;包括值班老总的高度重视、严格把关、精心安排,以及掌握对台宣传政策、符合统战口径等分不开的。


荣获韬奋奖

2016年11月2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揭晓,深圳报业集团陈寅获韬奋奖。

▲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

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获奖者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新闻舆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寄予殷切希望。

陈寅在谈及接受总书记亲切接见时说,“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我与其他与会获奖同志一道,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次我获得第14届长江韬奋奖,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深圳报业集团的荣誉,是深圳全体新闻工作者的荣誉,是广东新闻工作者的荣誉。我在现场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心情激动、深受鼓舞,让我倍感振奋、倍感任重、倍增动力。”

编辑 王雯

(作者:耿伟)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