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顶尖科研人才,深圳湾实验室是如何做到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读特新闻记者 王梓瑞 谢婧
05-19 20:46
收录于专题: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科研人员占比超85%,全职率88%居全国首位……5月18日,2024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来到顶尖科研大咖云集的深圳湾实验室,探索实验室以“科学家为中心”的人才引进“流量密码”及其坚持科研与转化齐头并进的理念。

深圳湾实验室航拍。深圳湾实验室供图

以科学家为中心打造人才高地

作为广东省、深圳市建设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圳湾实验室围绕国家健康战略需求,面向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以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传染性等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为核心,以 IT+BT 融合及多学科交叉为特色,开展生命信息、创新药物、医学成像等领域研究。

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张欣豪告诉记者,实验室以科学家为中心,注重营造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学术氛围和惜才爱才重才的浓厚氛围,着力构建青年科研人才引育新生态。建立“科研无忧”人才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让科研人员实现“拎包入住”,专注科研。据了解,实验室自 2019年1月成立,截至2024年1月,实验室已有在职人员(含学生)1700余人、全职人员1100余人、科研团队百余个、科研人员占比超85%、高层次人才140余人。

同时,实验室实行“以才引才”“严进严出”策略,在系统生物学、计算化学、化学合成、药物开发、单细胞分析等学科领域形成国内人才聚集地,全职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和具有成功产业转化经验的稀缺人才,全职率88%居全省实验室首位。引进的百余位 PI (项目的主要研究者)中,以青年人才为特色,其中50多位为全球 Top100高校或科研机构的“80后”“90后”年轻研究人员,平均年龄约31岁,正处于最富创造力的“科研黄金期”,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及活力被极大地激发;从事转化研究的领军人才以有成功产业化经验为特色,均有20年以上知名药企工作经历,在各自行业领域有过突出贡献。

开拓连接实验台与市场的产业转化创新模式

据介绍,深圳湾实验室不仅在神经科学研究、肿瘤研究、传染病研究、遗传与生物信息、化学生物学计算科学软件、医疗器械与科学仪器、技术开发等领域创造了丰富的代表性成果,在产业转化模式上也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为满足市场需求,打造了实验室特色技术平台与特色管线。深创投等头部生物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建立联合评审专家组,从满足需求和应用场景出发,结合技术创新、机制成熟度、市场竞争等情况,支撑实验室转化研究项目的立项工作,并为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转化研究和市场接轨、聚焦特色平台技术迈出重大一步,高效推动三个转化研究中心的特色平台和管线发展路线。

深圳湾实验室多角度构建临床应用与技术转化体系,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的有机衔接,提升对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学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力量。

高通量受体药物筛选系统。

打造协作共享的世界级高精尖科学技术平台

深圳湾实验室,协同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领域具有研究基础和应用优势的单位合作共建。实验室以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保障为主线,以肿瘤、代谢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为重点,开展生命信息、生物医药、医学工程等方向研究,在生物医学前沿和应用领域,建设公共平台、聚集优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与临床医学发展。

据悉,深圳湾实验室建设五年来不断突破,建设世界级高精尖科学公共技术平台。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重大研究任务为导向,以综合技术能力建设为核心,围绕生命信息、生物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科研需要,重点建设基因组学平台、多组学质谱平台、精密设计制造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实验动物平台和药物发现平台等8大公共技术平台,220多台大型仪器、年化有效运行总机时超25万,服务单位数量达120 个。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伊诺 二审 关越 三审 张露锋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王梓瑞 谢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