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读特新闻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为全面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水平,打造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该局组织开展《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规划文本,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特制定《规划(草案)》公众读本面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
深圳野生动物资源现状。
据介绍,深圳目前拥有陆生原生性脊椎动物651种,野生维管植物221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25种,国家级保护植物36种。此外,深圳于2022年获得“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国际殊荣,并成功加入国际“自然城市行动平台”。2023年,“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
深圳野生植物资源现状。
读特新闻记者了解到,《规划》是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事业顶层设计,也是指导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以“山海共栖,万物生息”为愿景,以建设国际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典范、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首善之城为总体目标,基于全面翔实的调查评估工作,针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痛点难点问题,形成五大方面规划核心内容。
一是构建系统协同空间保护格局。协同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城市蓝线、绿线等空间管控要素,提出全域保护空间网络,构建海陆联动、生物廊道保护等保护管控及系统修复要求,系统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境质量。
全域保护格局图。
二是实施重点物种精准保护。基于科学评估分析,进一步推动实现“关键物种”空间精准保护管理,明确精细化保护管理措施;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关键项目”落实,强化野生动物救护与野生植物扩繁等“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
《规划(草案)》公众读本中关于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的整体保护措施。
三是营建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通过加强开发边界内小微生境保护修复、强化乡土植物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健全生物多样性友好建管机制、推进实施生物样性友好建设示范项目、加强生物安全防控治理等措施,规划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最终促成全域生物多样性友好。
四是构建全链条智慧保护管理体系。健全全链条保护管理政策标准体系,加强科学保护管理与智慧保护监测,强化野生动植物智慧调查监测、保护救护、科研科技攻关等,系统支撑野生动植物科学高效的保护管理工作。
重大科研设施布局指引图。
五是完善全民保护参与机制。引导社会多元参与保护管理,加强公众保护意识,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民共识。完善野生动植物主题自然科普设施及场所建设布局,助力构建全社会、全年龄覆盖的科普教育体系。
据悉,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在其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公示《规划(草案)》。该公示将持续30天,从2024年5月16日至2024年6月14日。公众若对规划内容有任何意见及建议,可在此期间通过电子邮箱或邮寄信件等方式反馈。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