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古老又奇特的“生命之树” 最新演化历史解析来了
央视新闻客户端
05-15 23:36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中心牵头,联合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华大基因、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上海辰山植物园等科研机构,开展了猴面包树属植物多样性演化研究,该研究成果北京时间5月1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发表。

位于马达加斯加穆隆达瓦的猴面包树大道

马达加斯加是世界第四大岛,因其高度多样化及特有的生物区系,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也是探讨生物演化与保护的“天然实验室”。猴面包树作为岛上最引人注目的植物类群,备受生物学家和大众关注。

猴面包树属(Adansonia)是锦葵科木棉亚科落叶乔木,全球仅存8种,其中6种特有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其余两种分别分布于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在马达加斯加,猴面包树被称为“森林之母”,个体寿命可达上千年,因其巨大的形体和奇特形态,在当地形成了壮美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全球无数旅行者慕名而来。猴面包树的果实可食用,树干储水丰富,树皮是手工制品和建筑原材料,在干旱条件下,还可为不同动物提供水、食物和庇护所,故又被喻为“生命之树”,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经济、生态和人文价值。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破坏影响,近年来,猴面包树属植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学术界和大众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尤其在马达加斯加,部分物种的个体数和适宜生境骤减,已有三种猴面包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列为濒危或极度濒危物种。此外,关于猴面包树属的起源中心及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历史仍存在较大争议,尽快厘清猴面包树多样性格局的形成过程,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指导并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已刻不容缓。

研究人员通过对来自马达加斯加、塞内加尔和澳大利亚的8个猴面包树物种野生个体遗传信息解析,重建了猴面包树属的演化历史,发现其物种多样性分化始于约2100万年前,该时间远晚于非洲和澳大利亚板块的分离及马达加斯加岛的形成(约1.6亿年前)。不仅如此,综合数据分析表明包括已形成洲际隔离或马岛同域分布的猴面包树物种,在历史上均存在种间杂交情况,从而导致了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发育关系信号的不一致性,依据研究所揭示的历史同域杂交式样和实际的跨洋扩散可能性,提出马达加斯加岛应为现存猴面包树属冠群的起源分化中心。

同时,该研究通过整合全基因组计算的遗传多样性、历史种群数量及生态学数据分析,揭示了马达加斯加现存6种猴面包树物种间的生态位竞争格局,发现因历史全球海平面波动引起的岛屿面积变化、马岛当地的山体隆起、火山喷发等地质演变因素,共同驱动着岛内猴面包树的种群大小及分布的动态变化。马达加斯加岛内独特的生境及地质演变历史可能造就了马岛猴面包树属的物种多样性,这为理解物种演化及分布格局的形成,尤其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研究案例。另外,科研人员还对马岛特定猴面包树物种分别提出了新的保护建议和策略,为有效保护马达加斯加岛整体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参考依据。

编辑 张克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