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类先进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丨理论问答
深圳特区报
04-30 11:1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本期栏目就该话题进行理论问答。

主持人:赵鑫

嘉 宾:韩文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呈现出全面的先进性

主持人:您认为哪些生产要素属于先进优质生产要素?

韩文龙: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生产力相比较,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以及多维度的先进性。具体而言,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先进优质要素体现为掌握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新型劳动者,数字设备、智能设备、深空深海深地探测设备等新劳动资料,深海深空深地、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空间等新型劳动对象,以及新科技、新管理模式和数据新要素等渗透性要素。

首先,数字技术的突破与运用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掌握更多现代化的数字技能,例如数据分析、编程和人工智能应用,将有助于新型劳动者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其次,除了劳动者这一维度之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新型劳动资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先进优质要素。数字设备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与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深空、深海和深地探测设备的发展,为人类开拓新的资源和生产空间提供了可能。

另外,新型劳动对象的涌现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则为生产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来源。数字空间的概念也日益受到重视,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应用,为生产与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手段。

最后,除了物质要素,新科技、新管理模式和数据新要素等渗透性要素也在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新科技的不断涌现,如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可能性。新的管理模式,如敏捷管理、平台化管理等,使得组织更加灵活高效。数据新要素的应用,如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和消费者,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供给效率与质量。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清

主持人:您认为当前存在哪些堵点难点问题,阻碍了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的流动?

韩文龙:当前,经济体制方面主要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需要进一步理清。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平衡政府和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地位和作用,以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的流动。首先,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具体到市场领域,我们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其次还需要解决创新主体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相对于大国竞争优势形成的要求,科技创新的颠覆程度还不够。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单个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的影响力、渗透力、重塑力还相对较小,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使之能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在科技体制方面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不足。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到创新活动中来。其次是知识产权界定和成果转化机制不顺畅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后是创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为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大力支持创新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集

主持人:如何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使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更有效地为新质生产力服务?

韩文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创新规律正在经历显著的变化。过去,创新往往是由少数领先企业或研究机构主导,其影响范围有限且演变相对缓慢。然而,现在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和全球经济的日益紧密联系,前沿性科技创新呈现出了颠覆性、不确定性和归零性等全新特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建立健全支持创新要素向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集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一,必须完善科技、数据、知识等高质量创新要素流动的要素市场机制。这意味着需要切实建立健全产学研相互融通的合作平台和渠道,促进跨界交流和资源共享,以加速前沿技术的孵化和落地。同时,应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大保护知识产权,不断激励创新投入,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第二,需要建立支持高新技术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和产业金融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这包括了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途径,如风险投资、创业基金、股权众筹等,同时加强对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和风险管理,降低其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第三,必须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产业和收入分配政策体系。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相关企业持续增加技术投入和开展创新活动。

编辑 刘彦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


(作者: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