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熊猫的发现到全球经济治理,专家齐聚“百川论坛”

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2024-04-28 17:14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4月27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在深圳开幕。

如何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4月27日,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百川论坛——“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与世界2024研讨会”在深圳开幕。本次论坛为期两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塞尔维亚国家“一带一路”研究所等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分享新形势下全球治理和区域经济政策的真知灼见。

研讨会现场。

“没有人会怀疑,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形势是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在于,当经济失衡的时候,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无论是要解释全球经济的现状还是要预测其未来,人们必须回到通常所说的“全球经济”的起点。

郑永年在现场。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四川雅安宝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花熊”的踪迹,此后经多方探讨,人们把这种动物命名为“熊猫”。

“为什么当地人早已见过熊猫,却没有判断出它的稀缺性?这是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教授表示。活动上,他以此为例,对“全球治理赤字”作出了生动的理论说明。他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公共产品供给难题,并系统阐释了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他认为,在实践层面克服全球治理赤字,需要从理论的纵深思考问题本源,借助委托—代理关系,形成一套自我约束的全球治理体系。

张宇燕在现场。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制度型开放面对地缘政治挑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教授指出,从国家层面上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我们一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在这一条‘道理’上坚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张燕生说。

张燕生在现场。

本次百川论坛共设七大议题。从区域化与全球经济治理、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同时展望了应对的解决方案。

议题探讨环节。

据悉,“全球经济治理”是“百川论坛”新开设的重要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将国内外的思想力量联合起来的平台,为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可行性建议。

(主办方供图)

编辑 秦涵 审读 张蕾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袁斯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