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绿皮书:深圳珠海成暴雨灾害最典型高韧性城市

读特记者 李萍
2017-11-06 14:08
摘要

同时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韧性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并加强对韧性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长期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研究,在大城市及试点中加强前瞻性的、系统性的城市风险规划。

11月6日,中国社科院-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了第九本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7):坚定推动落实<巴黎协定>》。该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频发暴雨洪涝灾害,引起学界和社会对构建韧性城市的关注。深圳、珠海两城市的暴雨致灾危险度位居全国城市前10%,同时适应能力也位居前列,属于高致灾危险度、高适应能力的高韧性城市,最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报告指出,城市地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热点地区。中国已有超过半数人口生活在城市,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城镇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人。快速发展的城市和不断扩张的人口规模,将增大灾害风险的暴露度。

根据国家气象局的预测,气候变化将加剧未来时期中国的高温、干旱、洪涝、暴雨等气候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加剧城市化地区的安全风险。为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城市风险,国际社会提出了建设“韧性城市”的理念。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工作,这两类试点都与提升城市韧性密切相关,即旨在提升城市系统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包括经济风险和灾害风险等。

国家气候中心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合作评估了暴雨灾害下的“城市韧性”,采用暴雨致灾危险性、综合适应能力等指标,构建了暴雨韧性指数,并区分为高韧性城市、中等韧性城市、低韧性城市三类。

其中,对中国44个地级以上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城市的排名和分析显示,海绵城市及气候适应型城市中,共有6个高韧性城市,依次为北京、青岛、合肥、贵阳(贵安新区)、深圳、珠海。报告特别指出,两类试点城市 中,12个试点城市属于高暴雨致灾危险性的城市,其中,深圳、珠海2城市的暴雨致灾危险度位居全国城市前10%,同时适应能力也位居前列,属于高致灾危险度、高适应能力的高韧性城市,最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建议深圳、珠海在试点中积极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韧性空间。

同时,评价结果还显示,中国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中,北京、合肥、贵阳、南京4个城市应对暴雨的适应能力达到高韧性水平,这4城市的三个适应能力指标(人均GDP、建成区排水管网密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达到或超过了相当于中等发达程度的阈值水平。

报告建议,应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与海绵城市的协同建设,有8个城市同时入选两个试点,可借试点加强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和韧性城市的协同设计,注重对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均衡投入。

同时应加强对中西部地区韧性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持,并加强对韧性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长期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研究,在大城市及试点中加强前瞻性的、系统性的城市风险规划。

编辑 耿超逸

监审 韩绍俊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