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八院泌尿外科“掌门人”何朝辉:以“标准化”流程拥抱AI时代

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文 王司微/图、视频
2024-04-23 19:32
收录于专题:有深标 品质高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在“AI+医疗”的新趋势下,何朝辉以谨慎和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新兴技术的应用,努力发掘AI的深层价值,以推动医学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糖摄入与肾结石之间存在何种联系?“AI+医疗”领域是否已经成熟?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简称“中大八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学科带头人何朝辉接受读特新闻记者专访时提及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

在“AI+医疗”的新趋势下,何朝辉指出,在追求医疗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应忘记临床工作的根本,要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服务患者,从而促进科研与教学的协同发展。

何朝辉正在为病人诊断。

期待构建适合国人的健康数据库

“我最近正和团队的研究生们一同探索一件相当有趣的事情!”何朝辉向读特新闻记者介绍,自己所带领的团队汇聚了一批基础扎实且深谙互联网技术的研究生,目前正忙于研究各种大型数据库的信息,以探索泌尿系结石相关疾病的成因。

前不久,他们利用美国NHANES数据库的资源,深入研究了泌尿系结石与糖摄取量之间的潜在联系。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已于2023年8月在国际知名权威营养学期刊、美国营养协会官方期刊(The Journal of Nutrition,中科院二区TOP,JCRQ2)发表,题为《饮食糖摄入和肾结石的关系:2007-2018年全国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结果》。

“当前,我们借助NHANES数据库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分析。”何朝辉表示,“我非常渴望在深圳看到针对中国人群的大健康数据库。”他透露,团队接下来的科研重心将是组织深圳医院的实际临床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实证研究。

谈及深圳,何朝辉特别点赞其科技创新氛围,尤其是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成果。他希望能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与前沿技术融合,创建一个全新的数据库,以深入研究国人的生活方式对泌尿系结石、肿瘤等相关疾病的具体影响。

他坦言:“这需要长期的前瞻性投入,国内许多同行和专家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相信未来我们会有机会看到自己的数据库建立。”

科技与标准化的医疗追求

为何选择“泌尿外科”?在何朝辉眼中,这是一个具备“科技感”的专业学科。他向记者透露,自己深受泌尿外科专家李逊和吴开俊两位导师的影响。吴开俊教授曾完成我国首例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而李逊教授则在此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iniPCNL)”。

图为中大八院泌尿外科检查仪器:狼牌压电冲击波碎石机。

“正是‘微创’手术在泌尿外科的广泛应用吸引了我。”何朝辉用“科技感”来形容这个领域给他带来的吸引力。另外,从疾病分布的角度看,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揭示了广东是我国泌尿系结石的三大高发地区之一,这也意味着在广东,泌尿外科的服务需求尤为迫切。

自2018年加入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以来,何朝辉在此已耕耘六载。期间,他积极推动泌尿外科的医疗服务创新,开展了包括多通道无管化经皮肾穿刺取石术、腹腔镜膀胱癌切除术等在内的20余种新手术。如今,中大八院的泌尿外科已是深圳唯一能够全面评估尿石症病因学的专业单位。

中大八院泌尿外科是深圳唯一能够全面评估尿石症病因学的专业单位。

在科室的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是何朝辉多次提及的高频词。

“我们追求的是诊疗的标准化。”他首先提到了肿瘤相关疾病的诊疗,“对于每位前来就诊的患者,我们都会首先明确其肿瘤的性质、分期和临床分级。再结合指南和个人经验,为患者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

谈及手术的“标准化”,何朝辉提到了“腹腔镜肾切除手术”。这类手术主要采用微创手术方式,途径包括腹膜后和经腹两种。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积累,科室已经实现了根据不同患者的肿瘤特性和位置,对手术方式进行精细化、标准化的分类。何朝辉强调,“这样的标准化流程不仅显著提升了手术效率,使整个团队能够更迅速、有序地展开工作,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年轻医生的培养。”

何朝辉还以病历书写为例,进一步阐释了标准化的重要性。他向记者表示,自己常在科室内部交流中提到,“病历不仅是给患者和家属看,更重要的是给同行看。一份标准化的病历,应当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出患者的当前状态、手术过程、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后续的随访需求。而且,通过病历,同行应该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治疗流程和后续的处理方案。”

图为中大八院泌尿外科医生在工作。

审慎看待“AI+医疗”,挖掘技术潜力助推医学创新

“AI+医疗”的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这一技术浪潮,何朝辉表示,AI无疑将为医学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甚至可能引领医疗行业的腾飞。

“医生如果不懂AI技术,可能真的会被淘汰。”何朝辉强调,医疗行业本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领域。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医生也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充实知识和技能。

何朝辉认为,应充分利用AI这一强大工具,将其作为提升医疗水平的得力助手。他特别提到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天歆教授团队研发的“淋巴结转移人工智能(AI)诊断模型”。

读特新闻记者了解到,该项新技术采用AI系统辅助诊断膀胱癌,准确率可以达到97.8%-99.8%,大大超过初高级病理专家的准确率,被称之为“膀胱癌诊断援军”。此外,该项技术还可用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病理诊断。

“AI+医疗”备受瞩目,成为当下的热门趋势,但何朝辉对此也持有审慎态度。他认为,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在拥抱AI的同时,也要对新技术的应用保持清醒的认知和周全的规划。

在科研方面,需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并启动具有明确目标的研究项目。同时,立足于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能力,避免随波逐流。此外,他特别强调,做好临床工作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才能服务更多患者,进而推动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科研的进展又能为医疗服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邱思艳/文 王司微/图、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