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受伤“落难”,深圳守护天空之“翼”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2024-04-16 20: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在这片热土上悄然上演

深圳西坑野生动物救护基地,水鸟笼舍内,水鸟们或悠闲踱步,或欢快地嬉戏。这群水鸟中,一只体态优雅、羽毛洁白的东方白鹳尤为引人注目。因受伤而无法振翅高飞,它静静地伫立在水中央,目光深邃而略显忧郁。

这只受伤的东方白鹳,是深圳市陆生野生动物救护和疫源疫病监测站于2024年1月的一个清晨,根据市民来电在宝安立新湖公园所救助的。经仔细辨认和鉴定,它正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东方白鹳。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这只东方白鹳的应激反应和体力消耗,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用软布轻轻罩住它的双眼,温柔地将其护送至西坑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兽医为它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它的体重为4.5公斤,羽毛上沾满淤泥,右趾部被翻板钩紧紧钩住,伤口触目惊心。左跗蹠部更是多处钩伤破皮,伤口已经感染,肿胀不堪。由于长时间被困,体力消耗巨大,它甚至难以站立。兽医为它小心翼翼地拆除了鱼钩,轻柔地清洗了身上的淤泥,用暖风轻轻吹干了羽毛,随后进行了抗炎止痛、消肿和补液恢复食欲等一系列治疗。

基地兽医师为受伤的东方白鹳治疗。

基地将这只东方白鹳安置在仿原生态的检疫区,24小时不间断观察,并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东方白鹳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饲养员为了给它补充营养,每天煞费苦心准备鲜活的泥鳅。在精心照护下,它的身体状况逐渐恢复,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眼中重新焕发了光彩。

在深圳西坑野生动物救护基地,东方白鹳经救治后已逐步恢复站立。

东方白鹳,被誉为“鸟中国宝”,每年南飞越冬,对生活环境有极高要求。近年来,深圳等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森林、湿地和水域资源日益丰富,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东方白鹳的出现,不仅为深圳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更成为自然环境改善的有力见证。

如今,一批批越冬候鸟已陆续北归。受伤掉队的这只东方白鹳因尚未彻底康复,不适宜放归野外,错过了迁徙的最佳时机,将暂时留在基地继续饲养、治疗和观察。在下一个迁徙季到来时,希望它能够完全康复并回归自然,与它的同伴们再次汇合,共同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

近年来,深圳在野生动物保护与救助的征途上,步履坚定且充满温情。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在这片热土上悄然上演。

2024年2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编号为“202309191”的野生豹猫,在经历了长达136天的精心救护与野化训练后,终于在梧桐山绿意盎然的林地上奔向自然。时光回溯至4个月前,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的护林员巡查发现了一只落单的雄性豹猫幼崽。它刚刚出生一周左右,尚未长出乳牙,眼睛也未曾睁开,体重仅180克,身长17厘米,幸运的是身体未发现任何异常情况。这只幼小的豹猫,成为深圳救护过的年龄最小的一只。

2024年3月,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的山海连绿美深圳“草木归 春日明——桫椤野外回归种植活动”中,夜鹭、池鹭、小白鹭、黑耳鸢和珠颈斑鸠等多只经救助康复的鸟类也飞向蓝天。它们都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和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哺育豹猫,放鸟归林,是人类对地球家园的深深眷恋与守护,是对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的珍视与呵护,也是深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践行。

( 图源:深圳市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徐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