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护士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为血液病患儿送去生命希望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张铭 通讯员 陈晨/文 赖犁/图
04-10 22: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十万分之一概率是什么?是很小,是几乎为零。但对患者而言,意味着的可能是生命的全部。

清明节假期的前一天,一位“00后”姑娘独自一人来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为远方的血液病患儿送去了生命的“火种”。4月10日上午,在其休息复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记者见到了她本人,也得以了解了这个“奇迹”故事的背后……

“感觉电视剧的情节发生在了我身上”

今年23岁的黄玮,是罗湖医院集团渔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一名护士。就在清明节前,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姑娘悄悄完成了自己的一件人生大事——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但按她自己的话,整件事更像是“事出偶然”。

黄玮告诉记者,2021年的一天,她在下班途中参加了深圳市血液中心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也是在这一年,她成为了中华骨髓库(即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一名志愿者。

“那是我第二次献血,现场工作人员问我是否愿意留下干细胞血液样本……”身为医护工作者,黄玮爽快地答应了,当时的她显然没有意识到,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已开始悄然转动。

随后的几年中,忙碌的工作和生活让黄玮本人淡忘了这件事,直到去年底手机弹出的一条通知。深圳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联系并告诉她:一位血液病患者与其干细胞血液样本初配成功,询问她是否愿意捐献以实施救助。

“看到消息,我当时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激动是因为事情发生得很突然,忐忑是因为还不了解整个捐献流程以及相关的事项……”事实上,黄玮的家人也曾经罹患急性白血病,当时同病房家属对于血液配型的迫切需求和无奈仍让她一直记忆犹新。“我不认识TA,不知道TA是男是女,但我知道TA一定很着急,一定在苦苦等待。”于是,当仔细阅读完医生发来的介绍资料后,她很快便做出了决定。

同意捐献,显然只是一个开始。此后的三个月里,黄玮需要通过高分辨、捐献前体检等流程,等待移植计划,履行自己的承诺。

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极低,约为十万分之一。但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检测显示,黄玮与对方十个位点全相合,这是连亲属也很难达到的匹配概率。“我也觉得很惊讶,感觉像是电视剧里的情节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并认识‘捐献’这件事”

当得知女儿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时,父亲不免有些顾虑。借着机会,黄玮也向亲朋好友作了科普宣传,“和以前的骨髓穿刺相区别,现在主要是外周血采集,将采集的外周血流经细胞分离机,把干细胞挑出来,再将血液输回体内,整个过程基本没什么痛苦。”

3月30日,黄玮来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捐献前干细胞动员准备。经过四天、5个循环的采集,90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成功分离出来。

这是一份爱心的接力,更是一次生命的握手。4月3日,这份“生命火种”被送往患者所在的医院,用于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希望。至此,黄玮成为了深圳第714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同时也是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第17254位捐献者。

起初,通过捐献剂量测算患者体重,黄玮判断对方大约是一个三四岁年纪的孩童。再后来,当她亲手拿到来自患者家属手书的感谢信时,也证实了先前的推测。“这封信是孩子爸爸写的,他说儿子出生没几天便被发现患有血液疾病,必须通过骨髓移植才能根治。在这几年等待的过程中,一家人很是煎熬……是我的出现,带给了他们巨大的鼓舞和希望。”

事实上,直到汇报陈述请假事由时,同事们才得知了黄玮的事。捐献当天,罗湖医院集团领导和渔邨社康同事也前来探望,为她送上鲜花。“工作中的她(黄玮)就是一个坚韧要强的人,但能接受并亲身参与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我们确实没有想到。对于这个23岁的姑娘,大家都很佩服!”渔邨社康中心负责人叶睿说。

黄玮说,她只是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尽一点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她也希望自己的经历,能让身边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到造血干细胞捐赠的意义。“希望患者早日康复,相信生命的前程定会有属于我们的一片光亮,加油!”

编辑 李依林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赵新明 张铭 通讯员 陈晨/文 赖犁/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