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夜龙华”的红尘烟火气
晶报记者 白念平/文、图
03-28 07:34
收录于专题:晶报·特别报道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伴随着动感的旋律和欢快的歌声,龙华文化广场上,打扮休闲的男子随着舞曲的标志性韵律,前后迈步、扩胸、摆臀,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轻盈而有力。就在一个鼓点的间隙,他伸展双臂,潇洒地向两端挥去,摆出一个帅气的定格POSE。他就是广场舞领队吴愿,今年33岁,广场舞“舞龄”16年。

每到夜幕降临,越来越多的人跟随吴愿走出家门,感受夜晚的独特魅力。他们哼着小曲、唱着歌儿、跳起广场舞,开启了热闹的广场夜生活,“烟火气”开始在广场上升腾。

周一至周五,有约200名市民在吴愿的带领下一起跳广场舞。如果是周末,队伍则扩展至300人甚至更多,这还不包括旁边围观的一两百位观众。随着音乐响起,不少围观的市民也逐渐按捺不住热情,主动加入“阵营”,跟着舞队比划着,跳动着。

上百余名市民伴随音乐节奏齐跳广场舞。

百人齐跳广场舞,“舞”热夜生活

吴愿所带领的广场舞队是龙华区文化广场中众多“舞团”的一个,但应该是覆盖面最广、人数参与最多的舞队。

每晚七点过后,他就拉着铁质小板车,上面放着调音台、电脑、两只功放大音响、逆变器等器材,来到老地方。七点半,动感的音乐声在广场上准时响起,舞友们迅速进入状态,伴随音乐扭动身体,尽情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多巴胺。

说起组建广场舞队,吴愿最初的想法只是想着带大家加强身体锻炼。2008年,吴愿来到龙华区大浪街道工作,在夜晚散步时被广场舞吸引,开始跟着学。2010年,吴愿搬到了龙华街道,继续坚持自己的爱好,白天经营小生意,晚上就去广场跳广场舞。由于基础好、热情高,舞队的原领队将主持话筒传给了吴愿,自此以后,吴愿当起了广场舞领队,负责选歌、切歌、主持、领舞和后勤。不知不觉中,吴愿跳广场舞已有16年,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事业”,每天夜晚“打卡上班”,节假日也不休息。

如今,舞队队伍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广场舞、热爱运动,有企业老板、公司白领,也有保洁员、工厂工人;有五六十岁的叔叔阿姨,也有四五岁的小孩子。”在吴愿看来,广场舞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将不同的年龄段、不同职业身份的人汇聚在一起,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交流平台,“在跳舞和交流过程中,大家的关系越来越近。晚上九点半大家跳完以后,不少舞友聚在一起,研究网上新出的热门舞步,‘加课’切磋,周末还经常一起约着出游爬山。”运动的基因注入到每个人的身体里,大家从家中走到广场,也从广场走到绿道、公园、山峦。

站在吴愿的舞队旁,不难发现,广场舞大军中涌现出许多年轻面孔。这些年轻人带着充沛的热情,在音乐与激情的交织中,为这项传统休闲运动方式赋予了新的活力。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站在第一排“C位”的领舞人“小七老师”。小七年仅5岁多,广场舞“舞龄”却有2年了。只见她熟练地跳着,有时甚至眯起眼睛,让柔软的身体自由随着音乐晃动,仿佛陷入了一种“醉舞”的奇妙状态。小七的妈妈陆女士介绍,“小七3岁就跟着我一起学习广场舞,之后就喜欢上了。每天在家吃完饭后就自己选歌练习,每周五、周六晚上都来广场和大家一起跳,现在会跳的曲目已经数不清有多少首了。”

对于市民张先生而言,这项坚持了十几年的爱好已经成为了自己每天的“必修课”。在跳舞歇息的片刻,张先生一边擦汗一边说,“我就在附近的富士康公司工作,刚好这里有个运动休闲的大广场。每天下班之后有空了,我就来这里跳舞,两个广场舞队换着跳,每晚跳2个小时左右。运动之后,感觉自己的身心舒畅,也更有活力了。”

市民自带器材搭建“K歌房”“电影厅”。

越夜越精彩,户外休闲健身成时尚

在吴愿舞队的不远处,另一个方阵也引起记者的注意:近20人穿着统一服装,队伍排列成竖着的两条长队,后方浩浩荡荡有百余人。他们一会儿耸动双肩,一会儿双手握拳举在胸口上下摆动,迈着小步、一步一颠。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动作也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地摆动。领队王阿姨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健身操,叫‘佳木斯操’,是一种行进间的有氧健身操,特别适合于中老年人演练。”2019年,王阿姨跟随女儿来到深圳龙华,同时把佳木斯操带到了龙华文化广场,“刚开始来到这,发现没有人跳这种操,我心想干脆就带一支队伍一起跳吧,反正自己也需要锻炼身体。没想到吸引的人越来越多。”

白色路灯照射下,漫步广场,随处可见健身爱好者的身影。根据地面情况、光线明暗等,大家默契地将场地“规划”为不同的运动区域。

在“羽毛球场”上,双方见招拆招,点杀、扣杀、网前放小球、追身球,战况激烈、精彩纷呈;在“轮滑场”上,少年们披盔戴甲,屈膝划臂,身手矫健、挥洒自如,演绎着一场轮滑运动的速度与激情;在“滑板场”上,几位滑板爱好者练习带板、豚跳、曲身、跳跃,动作利落又极具美感,漫溢着青春的气息;在“毽子场”上,三五好友围成一圈,或旋身或跃起,用腿钩、用胸顶、用头接,小小毽球上下翻飞,令人眼花缭乱;在“飞盘场”上,跑位、攻防、抢断,显眼的黄色飞盘在空地快速旋转,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风格不同却同样精彩的夜间健身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生活,“燃烧卡路里”的同时,赋予了夜晚更多的内涵。

广场的四周散布着许多小摊铺,为休闲健身的市民提供羽毛球、轮滑鞋、毽子、飞盘、护具等运动器材租赁服务;K歌爱好者自带音响、投影仪、幕布、椅凳等,将广场一角装扮为迷你“K歌房”,当天色渐暗时,“K歌房”便摇身一变成为“电影厅”,唱得畅快、看得生动,轻松拿捏松弛感;广场对面的商圈星河ICO外,小吃、饮料、鲜花等门店依次排开,不少夜间散步的市民在这里休息,带一束喜欢的鲜花回家。位于广场北侧的龙华书城,每天晚上也吸引了不少上班族和学生族前来“打卡”,或阅读或自习,还有的亲子家庭“兵分两路”,家长在广场上跳广场舞,孩子在书城看书,舞蹈结束时,家长再call电话手表,喊上孩子结伴回家。

运动广场、特色集市、繁华商圈、城市书房,共同展现了龙华人特有的“人间烟火”,充满生活气息的夜生活正在热起来、嗨起来、火起来。

运动小广场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打造“10分钟体育健身圈”,居民生活有滋味

龙华文化广场附近,一块闲置的空地“边角料”已蜕变成崭新的运动小广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建成后的小广场,安装了腰背按摩器、肩关节训练器、双人漫步机、扭腰器等多种器材,成了居民的另一运动打卡地。居住在附近幸福城小区的赵女士表示,“以前没有这些体育设施的时候,晚上吃完饭主要是散步,如今这里修建成运动小广场,健身设施样样俱全,散步之后,我还会专门来这里锻炼锻炼。”

一直以来,龙华下大力气补齐文化体育设施短板,把最好的空间资源留给体育,突出了“品质引领、均衡发展、便民利民”三大特色。同时,聚焦补短板、强基础、增特色、筑品牌四个重点,全面推动龙华区文体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早在2022年,龙华区便联合区教育局、“i深圳”体育场地预约平台系统开发公司、辖区运动场馆经营业主,共同推进龙华区体育场地“一键预约”平台系统上线工作。“特色体育场所如风洞、冲浪、健身房全部上线。”通过建设“一键预约”平台,实现“让想运动的人找到场地,已有的体育场地得到有效利用”。

走在龙华区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公园、城市书房星罗棋布,深圳市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民治体育公园等文体设施的建成运营,群众有了更多、更便利的场所开展文体活动。据悉,2023年龙华区新增文体设施面积超14万平方米,同时正在有序推进17个大型场馆的建设项目进度。

“硬件”基础提上去了,“软件”内涵也在不断增值。2024甲辰龙年“欢乐闹元宵”深圳民俗庙会、“时间的朋友”2023跨年演讲、4·23世界读书日樊登主题演讲、深圳首届非遗庙会、第二届民谣音乐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持续点亮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依托大型场馆探索独立举办、联合举办等多种方式,龙华区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以赛促建打造体育发展新高地。深圳市龙舟文化艺术节、全国拳击锦标赛、2023深圳龙华国际网球公开赛、中国围棋名人战、中国男子三人篮球超级联赛、世界围棋传奇大师赛、中国乒超联赛总决赛……2023年,多个国际国内体育品牌赛事落地龙华,市民“零距离”享受高水平的运动盛宴。

此外,近年来,龙华已相继引入李宁、巴特尔、柳大华、罗洗河、柯洁等多位体育名家并成立工作室。

文体设施资源进一步下沉基层和社区,体育设施网络不断被完善,龙华正持续探索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的“龙华模式”,致力打造处处有场地、出门可运动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表示,2024年,龙华将紧跟全区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南北均衡、重点突出”的文体设施网络;持续对标高端,连接世界,打造国际级文体品牌高地,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结合全年重大节庆,策划高水平品牌活动,做到“月月有品牌,季季有亮点”。

可以预见,未来的龙华区,将勾勒出更加斑斓、更加精彩的群众生活画卷。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白念平/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