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晶报专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
晶报记者 林菲/文 成江/图
03-21 07:26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人们常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2013年8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这时,距离2014年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建校还有半年多。

光阴荏苒。202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十年来,在深圳龙岗八幢破旧厂房和一片荒芜的土地之上,占地1.3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的美丽校园拔地而起,向社会输送近8000名本硕博毕业生;六大学院、七大书院容纳师生1.3万余名,连续4年位居中外合作大学(含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排行榜第一。凭着“一腔热血、百年大学、千载品牌、万世良心”的理念,港中大(深圳)在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出了独特路径。

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无到有、异军突起的十年,也是徐扬生人生中的精彩十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十周年之际,晶报记者专访徐扬生,请他谈谈自己身为校长的这十年。

▲徐扬生校长接受晶报记者专访。

是学校把校长“生”了出来

“同学们说,从一片荒芜的草地里的几间废弃厂房,到现在一所一万余人的现代化大学,是我把这所大学‘生’了出来。其实,不是的,是这所大学把校长‘生’了出来,使我每天都能充实而自信地走进办公室。”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徐扬生在新书《黄昏的神仙湖》中,如此形容自己与学校的关系。

大学是怎么“生”校长的呢?徐扬生笑称,“这就像我们生孩子一样的,不是我们把孩子生出来,是孩子把我们作为父母‘生’出来了。”

徐扬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家庭出生成长。高中毕业后,经过了两年的知青生活,1977年恢复高考,徐扬生被第一志愿浙江大学录取。7年后,硕士毕业的徐扬生到美国留学,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并从事机器人研究。

1997年,正当徐扬生事业发展如日中天时,他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质疑和反对的决定——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赶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十余年并担任副校长职务后,他再次做了一个意外的决定——北上深圳,创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为了办学,徐扬生调研了香港、内地(尤其是珠三角),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国的优质高校的专业,并做了对比研究。他坚信,国际化的办学可以在内地落地,中国完全有能力办一所一流的国际性大学,“大家都说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上如此,我相信在教育上也如此。”

回忆建校之初,一切历历在目。那时的徐扬生和同事每天都好像生活在两个大学里——一个是脑海中理想的大学,尽情畅想着一流的国际化大学是怎么样的;另一个是现实中一片空白的大学,要面对各种困难。校址在一个荒废多年的工业区,裤脚被泥土打湿后脏得都洗不干净,吃饭更是大问题,因为人烟稀少,外卖到不了,教授们只好啃饼干。后来,徐扬生向龙岗区政府求助,区政府二话不说就从食堂派了两位师傅过来支援,他们挑着满满两担子的碗筷和厨具,把旧厂房改建成了一个简易食堂。

“我和同事说,我们这10年每天的日子好像很长,但这10年怎么这么快一下子就过来了。”徐扬生感叹道。如今,昔日荒废的旧厂房已变身一座清新典雅的大学校园——背靠神仙岭,毗邻大运公园,中国元素与西方韵味相得益彰。目前,学校共建有6个学院、7个书院、1个研究生院。600余名国际知名的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带着10000多名学子从事着26个本科专业、46个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其中,近百名教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数十位教授荣膺各国院士、顶尖学会会士。超过8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海外名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超过70%的学生攻读世界大学排名前50大学的硕士或博士学位。

▲徐扬生表示,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学科建设、招生、学术水平等多方面都在慢慢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

走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中,图书馆、食堂、行政楼、教学楼,分布在各处的书法作品,传递着徐扬生“学贯中西,汇通古今,文理融合”的教育理念。

“这个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仅是培养专家。”徐扬生说,国内培养专家的学校有很多,比如培养做电工、做机械工、做设计等,但这都是工匠的工作,而他们的重点是培养“人”。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的,关注“人”的成长,实现“人”的价值。世界是变化的,没人知道这些学生20年以后去做什么工作,“所以我们要真正把作为一个人的基石要打好,怎么做人、怎么办事、怎么说话。”

正因此,通识教育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视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四年的通识课程,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读世界文明传统的经典书籍,涵括来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庄子、达尔文、牛顿等大家的经典人文与科学著作原文,既注重历史传统的纵深感,也注重学科的宽广性。

博士毕业后,徐扬生一直从事机器人研究,而他对书法的爱好则要追溯到童年时期,六七岁开始就用毛笔蘸着水在地上写字,后来养成了字帖放在包里、有时坐飞机坐火车都要拿出来看的习惯。学校师生都知道徐扬生还爱写文章,他的微信公众号“徐扬生”里,能读到从老家屋檐下的燕子到下乡养的小猪,从一面之交的陌生人到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恩师,各种各样的故事。2018年徐扬生出版散文集《摆渡人》,作为礼物送给学校第一届毕业生,刚刚出版的《黄昏的神仙湖》,同样是想送给回来庆祝母校十周岁生日的校友们、以及陪伴大学成长的教职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徐扬生还喜欢绘画和听音乐,他既画西洋画,也画中国画,最近还开始用人工智能作画;他虽然不弹奏乐器,但是听的音乐类型很丰富,能悟出很多东西来,“我觉得艺术其实不需要懂,只要能够欣赏。就像吃的一样,你喜欢吃,就可以。”

在徐扬生看来,一个人的人文修养和艺术涵养可以决定人生能走多远。人文和艺术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信息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今天,未来人才的竞争力将更加体现在学生的人文情操、美学素养、创造力与社交能力等方面,这也是人区别于机器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类创造精神的源头。他说,人生会有很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果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能找到一个支点,人就不容易垮掉。支点从何而来?就是从这些沉淀中来。“艺术的背后是一种美感,音乐也好,美术也好,舞蹈也好,背后的东西就是人的爱的意识。”

徐扬生的话也许能为一些人解惑:为什么一所研究型大学里会开设音乐学院?作为深圳重点建设的“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也是深圳市“十四五”期间将大力推进的重要文化工程,音乐学院自2021年迎来第一批本科生,今年又开启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旨在培养出一批既具有高文化、高艺术素养以及高水平表演能力,又具有高共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我常跟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在打造这个环境,明天这个环境打造我们。高中后期的1-2年和大学的4年,他的格局、胸襟、能够走到的范围,基本上在这6年中就已经确定了,所以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要。”徐扬生说道。

大学是城市的灵魂

十年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面走出了独特路径。“港中大(深圳)所有的教师员工都是凭着一腔热血来到这里,目的是办一所至少一百年的高校,而且是一个品牌流芳千载、质量超过港中大的高校,办教育也是一件讲良心的事情,所以我提出‘一腔热血、百年大学、千载品牌、万世良心’的办学理念。”徐扬生如是说。

徐扬生深爱深圳这座城市,他每次外出演讲总要先介绍深圳。他认为,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创新和包容的城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也是如此。大学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全国(包括港澳地区)首次采用九个月的薪酬体制。徐扬生说,其他三个月学校鼓励教师们可以走出校园,走到社会和业界中去开展合作,帮助本地企业比如大疆、华为、腾讯等公司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个做法的意义是,把大学的门打开,让社会与大学一起成长。

“在我们学校,学生是第一位的,老师是第二位的,校长是第三位的。”徐扬生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每位教师都跟学生生活在一起,学校没有分教工、校长、院长、教授食堂,学生可以和教授们一起在餐厅吃饭、讨论问题。在这里院士会给本科生授课,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修读的专业与课程,可以在本科学习期间就加入教授的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在国际会议和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沿用了香港中文大学首创的书院制,是“融合”教育的典范。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书院中共同生活,融合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心胸,提高与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在专业学习之外,教授和学生亦能在书院之中形成更加亲密的“讲学”关系,在师长的言传身教之下,学生的人格、品行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也能得到教化和熏陶。“文化是要多样性的,如果只有一种文化,那就不是文化了。你看很多药材可能不值钱,但把它们组织起来,成了一剂中药就能发挥作用。”

此外,大学还开设了创新创意创业中心,通过提供创意课程,开展创新工作坊,资助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业实践,在校园内营造了自由、包容、敢于尝试、勇于实践的文化氛围,首届本科毕业生还将在大学期间创新创业的第一桶金捐赠予母校,希望鼓励更多的同学把这种创新的文化传承下去。

有人常常问徐扬生,“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攻破‘卡脖子’技术?”徐扬生的回答是,“卡脖子”技术可能5年能攻破,可能10年能攻破,但到时也许又有新的“卡脖子”技术出现。“我觉得我们应该问:为什么我们要被卡脖子?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技术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教育,不把教育抓在手中,你的科学饭碗永远在人家的手上。”把教育抓好,就是要有自主培养一流人才的能力。光靠引进人才是不够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引领人才,这样国家才能走到世界的前列去。

“您作为创校校长,按照您理想中的大学,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能打多少分?”晶报记者问道。

“80分。”徐扬生表示,现在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学科建设、招生、学术水平等多方面都在慢慢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但办学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得慢慢做,不能心急,“我觉得只要我们有创新和包容的精神,我们就能够吸引更多人过来,一起推动这个学校往前走。”


徐扬生简介

徐扬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他早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工作多年。2013年起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任校长至今。

徐扬生的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和智能系统,专注于空间机器人、机器人设计与控制、服务机器人、穿戴式人机界面、智慧汽车、动态稳定系统和自学习系统,并在这些领域发表了六部专著和300多篇国际学术论文。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以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

2016年11月,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世界公认殊荣国际永久编号第59425号小行星1999GJ5命名为“徐扬生星”。

2017年,因为在引才荐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聘任为“深圳人才大使”。

2018年,徐扬生教授荣获“深圳教育改革先锋人物”称号。

2019年,徐扬生教授当选深圳欧美同学会会长。

2020年,徐扬生教授当选中国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位先进模范人物。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记者 林菲/文 成江/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