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博物馆巡礼①
去台湾旅游,台北故宫始终是排名第一的“必游之地”,“读特”记者驻台期间,多次去故宫探宝,每次去都是人山人海,在一些热门展品如“翡翠白菜”、毛公鼎前,更是经常排着长队。由于人太多,观赏的效果往往并不美好。
与台北故宫的参观热度截然相反的,有一处十分珍贵而独特的博物馆,却门前冷落,观者寥寥无几,尤其很少见到大陆游客。记者每次去观展,都感到这么多宝贝让我近乎“独享”,也太过豪华。
这家博物馆就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所属的“历史文物陈列馆”。
位于台北“中研院”内的“历史文物陈列馆”。
观者稀少,是博物馆文物的档次不高吗?“历史文物陈列馆”收藏的一级“国宝”文物27件,比台北故宫的16件还多得多。
是陈列条件不好吗?陈列馆大楼1986年启用,距今整整经过30年的积淀,1997年还有过一次大规模闭馆整修。陈列馆设计超前,文物布局合理,惊喜频频,有绝佳的观赏体验。
是陈列数量有限吗?展厅常年展出约4000多件文物,文物均进行定期更换轮展,还不定期举行各类特展。
门票方面,台北故宫门票250新台币,而“历史文物陈列馆”是免费参观。
面对台北故宫和“历史文物陈列馆”的冷热不均,记者热切推荐,在观赏台北故宫之余,也不妨到史语所的这家“历史文物陈列馆”走走看看,肯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陈列馆“国宝”从哪儿来
台北故宫的主要收藏是清宫宝贝,从大陆运到台湾,那史语所的文物是从哪儿来的?
说起“中研院”史语所,那可是大名鼎鼎。1928年,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命傅斯年等三人负责筹建,同年于广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长。此后傅斯年一直担任所长到1950年去世。史语所聚集了当时一批顶尖学者,如陈寅恪、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李济、董作宾等,成为中国历史语言研究的重镇。
史语所创始人傅斯年。
史语所收藏的主要文物,就来源于从1929年到1947年史语所承担的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其中仅仅在河南安阳的殷墟的发掘就达15次,考古成果轰动海内外,这一时期也成为中国考古发掘的辉煌年代。而馆内收藏的“内阁大库档案”部分,在清末由于库房损坏而被移出大库,数易其主,最后在傅斯年与陈寅恪两位先生的奔走下,以重金购入收藏。
这些考古发掘文物和重金购买的档案文物,和故宫文物的命运一样,在1948年末随国民党渡海来台。其后史语所的收藏文物被安置在位于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
记者带您观赏陈列馆宝贝
记者最近一次去位于台北南港的“中研院”,是陈列馆的非开放日(陈列馆只在周三和周六全天开放),本没打算进去,恰逢史语所举办中国近代史的学术会议,两岸众多学者云集,陈列馆破例为会议开放。记者进去两个多小时,始终只有我一人参观,深感这样的“待遇”太奢侈了。
陈列馆位于“中研院”西侧,毗邻著名的“胡适故居”,展厅总面积约合2640平方米,不及台北故宫展馆面积的三分之一,但藏宝密度却惊人。
展厅共有两层,观展要拾阶而上,从二楼开始。二层展区名为“历史空间”,依照史料类型,分为居延汉简、珍藏图书、内阁大库档案、中国西南民族、丰碑拓片、台湾考古6大主题展厅及特展区。这些独立的展厅都由强化玻璃制成的廊桥彼此连接。
首入眼帘的“居延汉简”,被王国维誉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展区展出200余支西北边境居延一带出土的汉代简牍。
居延汉简。
汉宣帝刘询的竹简诏书。
汉代毛笔。
“珍藏图书”区展出史语所搜藏的珍贵图书与期刊。其中有很多是罕见的秘籍或海内外孤本,如宋版图书,另包括大量的俗文学“曲本”。除此之外,还收藏了清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时进呈时的书籍底簿、采用时书籍底本、四库全书底本等,揭示《四库全书》从图书的征集到纂修时校、改、抄、删的概况。还展出研究明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明实录》。
康熙起居注汉文稿。
皇家典藏。
一些俗文学也登上了这处大雅之堂。比如一本名为《升官图》的书,记述的内容其实与升官之道无关,写的全是西门庆与潘金莲的激情戏。陈列馆研究人员曾对记者介绍,“内文描述直接大胆,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页可以陈列给观众看的。”作品中书法精良,一些关键词配以满文“马赛克”,显然是供清室子弟阅读的。
《升官图》这样的俗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
在“内阁大库档案”区,展出很多珍贵的清宫档案,主要分为“满族天下”、“官方文书”与“科举考试”三个主题,包括皇帝诏书、题奏本章、史书、朝贡国表章,以及科举考试的试题、试卷、大小金榜等。“内阁大库档案”由史语所重金购入收藏,多达31万件,是研究明清两朝历史的重要文件。
展区内,康熙皇帝传位皇四子胤禛的遗诏也能亲眼得见。
康熙传位皇四子胤禛的遗诏。陈列馆的说明写得认真严谨。
常说“金榜题名”,金榜是什么样子的?古代科举最顶级的殿试大金榜、小金榜就展现在观者眼前。所谓大金榜是内阁于皇帝钦定甲乙后,以黄纸书写,唱名后由礼部官员举榜,第一甲第一名进士率诸进士跟随,张榜于东长安门外,三日后,再由内阁收回归档。武殿试举榜稍有不同,由兵部张榜于西长安门外。陈列馆展出的是一张道光24年武殿试大金榜。
清代道光二十四年间的武科殿试“大金榜”。
陈列馆还展出一张大咖云集的"小金榜"。小金榜是缮写大金榜时,别写一榜,为进呈皇帝阅览之用。本榜共记载了张之万等231名考中进士的人员姓名、名次及籍贯。其中其中第二甲第8名的沈桂芬、第36名的李鸿章、第39名的沈葆桢,第60名的郭嵩焘等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人物。
道光27年文殿试小金榜。找到李鸿章、沈葆桢等人的名字了吗?
“丰碑拓片”展区,展出美轮美奂的金石拓片。史语所收藏金石拓片共计约四万幅,大部分是1930年代所搜购,少数为捐赠,其中许多是不曾著录或拓制较早、质量较佳的精品。展区按类别分为“青铜器全形拓”:选件多为传拓精良、未见著录,或有前贤学者的题记;“汉代画象”:包括汉代画象石、画象砖、墓室壁画等的拓片;“佛教造像”:以北魏造像碑及石窟造像为主的拓片,表现当时佛教信仰的特色;“唐墓志”:则显示中国独特的墓志文化在唐时期的演变与转折。
“丰碑拓片”展区。
展厅一、二连通为一体。站在第二层,边看居延汉简,通过玻璃地板,往下看就是一层殷墟青铜器,好似深入地底空间,给人身临考古现场之感。
记者这次参观时,史语所甲骨文大师董作宾书法展在特展区展出。
董作宾书法展。
特展区还展出傅斯年图书馆古籍鉴藏章特展。
傅斯年图书馆古籍鉴藏章特展。
从二楼拾级而下来到一楼的“考古空间”。这个展区一改多数博物馆以立柱区隔空间的形式,换之以一道道玻璃墙构成虚拟的历史断代,以时间为轴串连起包括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殷商、西周、东周这些相延续的上古文明。
一楼中最大的展厅,是史语所内出土文物占库藏量七成的“殷墟文化”。在“寸土寸金”的陈列馆,这里商王大墓陈列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墓葬按照当时“亚”字形墓室形状布局,保留墓葬中物品的位置,仿佛置身考古现场。
商王大墓区展示数具殉葬人头骨。
“龙山文化”区展出的即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史语所发掘的山东龙山文化遗物。由考古学家李济率队发掘,这里的每件宝贝,都由这位蜚声中外的考古学家研究探索过。
红色陶鬶。陶鬶是山东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西周文化”区展出1930年代发掘的河南濬县辛村60号墓与3号车马坑。坑中出土大量的陪葬马骨与精致罕见的马车构件。
西周文化。
“东周文化”区展出1930年代发掘的河南汲县山彪镇1号墓属东周时期的墓葬,属于东周时代的中大型墓葬。本区展出的文物,反映出东周贵族“钟鸣鼎食”的大排场,与当时工艺美术的高度成就。
陈列馆“不是摆美,也不是选精品给人家看,而是体现一种知识追求与探索的态度。”
由于是学术研究机构所属的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馆”与一般的博物馆有显著的不同。据史语所研究员陈光祖先前对记者介绍,一般博物馆展品侧重美学观感价值,而本所陈列馆更重视文物所属的历史脉络或考古情境;作为研究型博物馆,馆内展品都是真品,没必要为迎合观众做高仿品或装饰品;收藏文物以考古发掘为主,所有展品都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采集、挖掘产生的。
史语所原所长杜正胜曾说过,陈列馆“不是摆美,也不是选精品给人家看,而是体现一种知识追求与探索的态度。”
在1928年史语所建立之初,第一任所长傅斯年就曾考虑要在这个学术单位设立博物馆,而且是“自然历史博物馆”,与收藏展示古董的博物馆截然异趣。在他看来,“博物馆”是指集合各种学问的地方,而不是现在人们通常认知的“艺术博物馆”,也就是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皇室贵冑交流、观赏所谓“艺术精品”的“珍物陈列室”。从博物馆学角度来说,博物馆不只是为了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物,更重要的是推广知识、供学者研究,这也成为陈列馆规划、设计的初衷。
陈列馆内部冷清的走廊。
有专家认为认为,不同博物馆承载的使命不同,对史语所这样的研究机构而言,馆内藏品精美与否不是最重要,能否传达历史信息才是第一位的。历史文物陈列馆作为专业研究型文物馆,布局、陈列体现的是准确、深度与学术架构,展现的是考古成果的条理性与系统性。
陈列馆这种独特的定位,或许是它曲高和寡、观者稀少的原因。但即使这么低调内敛,陈列馆的众多藏品还是能给非专业的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美学享受和好奇心的满足。
陈列馆的留言区,区别于其他博物馆设置的“留言本”,别出心裁提供竹简当纸,让参观者可以在竹简上写下观展心得,仿佛还在回味于“居延汉简”的魅力。我欣然留言“美不胜收大开眼界”。(本文少部分文物图片为陈列馆官网图片)
【读特新闻+】
小贴士:
开馆时间:
每周三及周六09:30-16:30。
开馆日逢法定假日及选举日不开放
地址:
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30号
允许摄影,但勿使用闪光灯。(目前仅二楼台湾考古区不开放摄影)
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