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走上“代表通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黄艳 李建平 邱清萌
03-11 21:4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用过去的知识教给现在的学生,希望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 3月11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走上“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他表示,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培养学生的一般性能力,特别是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培养其创造力。

高松认为,创造力人才的战略内涵在于能够引领未来,应具备三大不可或缺的能力——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强大的思想力和强大的行动力,即在未来面对新问题、想要学习时能自我学习;在不断思考、探索和质疑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实现新突破、产生新创造;知行合一,在真实世界里采取有效行动。这三者相乘便是创造力。

高松本人的学术生涯,也在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学习、发现和开拓新的前沿领域:从首次发现金属有机单离子磁体,到首次合成铁磁与铁电有序共存的分子材料,再到探索将磁性分子用于量子信息和分子诊疗。

“三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读硕士期间到广州珠江冶炼厂做稀土分离的工业放大。”高松提到,当时自己意外地碰到一个难题——稀土料液进到萃取槽后变成一团浆糊。“文献里没有现成答案,我只能动手做实验,摸索各种办法,终于找到一种破乳剂,解决这个问题。”他说,“从自身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工作经历,我意识到,现实中我们碰到的问题很多都是不确定和复杂的,单一的学科专业也很难解决。”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高松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高校是这三者最集中的交汇点。去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高松建议提高对于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的稳定性支持比例,提升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今年全国两会上,高松建议,要优化竞争性经费管理,从而推动产出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这既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又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新质生产力。他建议,分类管理科研项目,扩大科研经费“预算包干制”试点范围,为杰出科学家和基础研究领域优秀青年人才提供稳定长期的支持,鼓励青年学者长期潜心基础研究,并完善运行成本补偿机制,激发承担单位积极性,保障科研长期健康发展。

今年,中山大学迎来建校一百周年。据悉,近年来,中山大学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推进学部制改革,促进学科交叉,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加强综合性、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平台建设,加强与其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作交流,并鼓励学生尽早接触和开展前沿科学与未来技术的研究。百年来,中山大学培养近50万毕业生。

中山大学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已在广州、珠海、深圳这三个大湾区核心城市办学。高松透露,今年,中山大学将到香港建立高等研究院,扩大开放合作。此举将有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更好地吸纳全球高端人才到中国工作,服务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记者了解到,香港高等研究院将成为中山大学国际化办学的主要载体,面向科技前沿交叉领域,优先建设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交叉研究中心三大平台,主要任务是面向全球延揽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等顶尖人才,建设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室,为最尖端技术的研发和转化提供条件,自主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未来,则将择机建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中山大学跨境办学校区。

(中山大学供图)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黄艳 李建平 邱清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