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跑出科技攻关“加速度”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
03-04 08:32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两项源自深圳的研究成果入选。分别是由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以及由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项目。

各类创新主体发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助推正在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深圳跑出科技攻关的“加速度”。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5.81%

如果将科技创新看作一个“木桶”,那么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就是决定“木桶”容量的关键板块。在扩充科技创新内涵和容量的过程中,深圳加快补短板、锻长板、育新板。

过去十年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4年64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880.5亿元,占GDP的比重由4.02%跃升至5.81%。PCT和国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20年的57.33件增长至2022年的82.64件。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介绍,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确立不低于30%的市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已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000多项。2023年布局37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资助技术攻关项目300多个。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攻关模式,推动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核磁共振、EDA、全自研数据库系统等取得重大突破。

不断崛起的创新集聚区内,一大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源头创新的重要载体。

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纵深推进,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中心完成全网联调联测,国家超算中心深圳中心二期开工建设,鹏城云脑Ⅲ列入国家规划,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大科技基础设施试运行,材料基因组设施今年将投入使用,自由电子激光、特殊环境材料器件设施开工建设……

目前,深圳已建设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广东省实验室、380家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载体。鹏城实验室在智能算力互联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深圳医学科学院与深圳湾实验室一体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迈入高质量运行阶段。

企业勇当科技创新主体

在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出自企业——独特的“6个90%”现象彰显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据统计,2023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2.4万家,是2014年的5.2倍。培育出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达742家。

在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中,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完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是唯一由企业独立完成的成果。

针对传统数值天气预报范式存在的不足,华为云的研发团队构建的盘古气象大模型仅需10秒即可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计算速度较数值方法提升1万倍以上,展示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解决天气预报问题上的重要突破。

推动科技成果“0-1-N”

深圳还充分发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担当,更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

据统计,深圳依托深交所建设全国性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累计服务各类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和科技企业项目超1200项。建设概念验证中心31家、中小试基地38家,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搭建大型科学仪器设施资源共享平台,入网仪器总数超过1.1万台。深圳风投创投机构数量和基金管理规模稳居全国城市前三,构建起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在推动科研成果0-1的做法备受关注。

光明区区长邱浩航介绍,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及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科学城布局建设了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推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楼下”为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孵化空间。

“近三年深圳市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有八成落户在光明,目前我们整个合成生物产业集群估值已超270亿元。”邱浩航说。

(作者: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