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有故人” 走进石岩慢下来
香港商报
02-26 08:12

作者:胡野秋

我刚来深圳的时候,是1992年,那时候从深圳去宝安叫“出关”,需经过边防检查,在检查站两边是铁丝网围起来的两个世界,一个是特区,一个是关外。其中从西丽出去有个白芒关,出关便到了石岩,会看见深圳西部最高的阳台山。彼时做记者,常常会在出关前调侃一句:西出阳关有故人。

那时节奏太快,和我一样,很多人都与石岩擦肩而过,却少有驻足停留的,但是这些年步履开始慢下来了,走进石岩的人也就多了,一旦走进阳台山、石岩湖、浪心古村,爬爬山,走走村道,再泡个温泉,便会发现曾经错过了很多。

1

乌石岩大有来历

石岩的名字很硬气,容易让人产生苍凉、洪荒的感觉,其实这里秀水青山,一派葱绿。

石岩的名字确实与石头有关,而且是“乌石岩”,也不止一块,原指境内的一座大石洞,该石洞由三块巨大而乌黑的石头天然搭建而成。

所以,石岩最初的名字叫乌石岩。

康熙版《新安县志》载有传说:“乌石岩,在阳台山下,内有石岩三面,东缺一面,顶有大石,堪作墙。乡民祝曰:『惟愿此石,可补四面,周围无缺矣。』是夜,神即移石补足,石痕犹在。”

中国是从来不缺传说的,官家记载的传说自然高大上,民间也有自己更接地气的传说。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神仙领玉帝圣旨到了此地巡查,见这山地荒凉,众生难饱,顿生怜悯,于是施展仙术,垒石造田,撒籽种粮并遗下一处巨大的乌石岩,老百姓发现只要在石上敲三下,石缝里便有米流出来,凡上山砍柴劳作或路过又腹饥无着落的人,均可用碗接米作炊。于是乡民趋之若鹜,但这乌石岩有灵性,每次只给取米者够食的量,多取则断流。后遇一贪婪者嫌米流出太慢,于是试图将乌石缝隙捅大好用桶去接米,由于用力过猛将石缝捣穿,大米哗哗流出,贪心者满心欢喜地挑了一担米回家了,但回家后这生米却怎么也煮不成熟饭。自那以后流米的乌石缝就再也不见米流出来了。

乌石岩彻底征服了乡民,大家在此建起了“乌石岩庙”,香火一直很盛,直至如今。

乌石岩庙,又称“慈石古寺”,寺内有观音塑像,创建莫考,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慈石古寺碑记》记载该寺“宝安胜地,乐利名场。状古岩奇,雅推仙迹,寺所由来久矣”。

乌石岩庙的香火不是一般的繁盛,四乡八镇的人们都来朝拜,逐渐形成一个商业中心。由于佛寺的公共属性,寺庙人员流动量极大,明清形成了“因寺立墟”的习惯,“乌石岩墟”便也应运而生,明嘉庆《新安县志》卷2《舆地略· 墟市》记载为“新增”,可见该墟当成立于嘉庆年间(1796-1820)。乌石岩墟地处南头、龙华、公明交界,连接珠江口和阳台山山区,是渔货和山货交流的集散地。乌石岩墟建立之后,石岩成为新安县的西北商业重镇,与南头城行政中心在西部遥相呼应,风头一时大盛。

石岩如今是宝安区的一个街道,过去历经公社、乡、区、镇等建制,曾经先后隶属于番禺、博罗、宝安、东莞、新安县管辖。此地以客家人居多,客家话为主,也有少部分广府人,故白话也通行。

石岩客家山歌经久不衰,已有三百年历史,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石岩还是重要的抗日据点,日本军队攻入新安后,在石岩境内与抗日游击队爆发过几次激烈战斗。乌石岩庙是东江纵队的联络点,一度做过临时指挥部。当时的住持是中共地下党员陈冠修,法号“慧清”。他以僧房为据点,秘密翻译印刷共产主义宣传资料、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地下党员,同时搜集传递敌军情报,建立中共地下秘密联络站。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这位红色住持不幸牺牲,古寺旁边的斋房被炸成一片废墟,神奇的是,慈石古寺却毫发未损,人们在祭拜神灵的同时,也向这位民族英雄秉烛礼赞。

2

羊台叠翠阳台山

阳台山,论高度在深圳排不进前三,但因为它是“深圳八景”之一:羊台叠翠,所以知名度除了梧桐山、莲花山等以外,往往要高于其他一些山,足可称为深圳名山。

阳台山山顶。资料图

说起阳台山,首先便是它的名称之辩,究竟是“阳台山”还是“羊台山”?也许因为深圳八景的名头太大,所以一般人大多数只知羊台山,阳台山的名字是2020年之后才改过来的。其实准确地说,这次改名应该叫“复名”。

因为在古籍上大都称“阳台山”,在地方史志上的记载最早要追溯到明朝,明天顺八年(1464年)《东莞旧志》记曰:“阳台山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这里的“县”是指东莞县。当时的东莞县,包括现东莞市和深圳市的大部分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新安县(深圳市的前身)才从东莞县析分出来。据此计算,阳台山的名称至少已经有560年历史。

再深究一步,阳台山与“阳台”何干?早在明代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广东通志》中,便道出来由:“西南五里曰阳台山,山巅之南稍平,形若几案。”古人把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巅之南”是“阳”,“形若几案”是“台”,这就是“阳台山”得名的由来。中国古代对山的命名很多都缘于山形,诸如层出不穷的笔架山、马鞍山等均如此。

至于“羊台山”的说法,盛行只有几十年,据宝安区史志办研究人员陈海滨考证,“羊台山”首次出现在一幅意大利传教士绘制的地图上,那幅1866年的《新安县全图》(《Volonteri Map of Xin,an County 1866》,出版社是德国莱比锡的F.A.Brockhaus),不难推断,洋人是根据读音把“阳台山”误为了“羊台山”。但因为此图流传不广,影响很小,“羊台山”这个名称很少出现。陈海滨通过查阅宝安区档案馆的档案,发现从1961年开始,“羊台山”一词开始在官方文件中出现,如“龙华公社羊台山生产大队”等。此后,“阳台山”与“羊台山”开始混用,也许是因为书写方便,“羊台山”逐渐成为主流。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宝安地名志》,以及2004年被列为新“深圳八景”之一,名为“羊台叠翠”。至此一锤定音,羊台山成为定名。

但随着深圳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建设,恢复五百多年旧名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圳图书馆特藏文献部副主任肖更浩说,据他了解,因为之前有人为“羊台山”编了一些不太靠谱的传说而且广为传播,为了防止以讹传讹,所以深圳地方历史文化学者大多主张“羊台山”恢复名称为“阳台山”,以为之正名。他还认为“石岩的本地老一辈居民,他们是客家人,当地客家话习惯叫『羊蹄山』,粤语中发音与『阳台山』或『羊台山』相近,可能也是误读的原因。”

2020年1月16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关于征求恢复“阳台山”地名意见的公告》,正式启动了阳台山的复名步伐,并最终恢复原名,从中可看出,地名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内涵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共识。

驱除各种历史谜团之后,显出真容的阳台山,着实是座美山。阳台山海拔587米,山体横跨宝安区的石岩、龙华区的大浪、南山区的西丽三个街道,犹如仪态万方的睡美人,有大阳台山登山览胜区、小阳台山森林游览区、南山林果观光区、大围肚野营区、罗租山休闲娱乐区、冷水坑科普教育区等景区。阳台山瀑布是一大景观,这里并非一处,而是十多处组成的瀑布群,从高山垂挂而下的白练,喧腾着溅起水花,水汽氤氲,气势不凡,一年四季,从不停歇。

阳台山登山节是中国十大登山节,自1997年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二十届,每到重阳节,男女老少便争先恐后地从各个方向登上这个深圳人的“大阳台”,俯瞰脚下的热土与远方的大海。

3

历经千年的石岩湖温泉

山色必欲湖光衬,有了如此精彩的阳台山,怎可缺少波光粼粼的湖水,于是,便有了石岩湖。

石岩本无湖,因为1960年建了石岩水库,方天降此湖。所以,石岩湖实乃水库也。而且是深圳第二大水库,它与不远的第一大水库铁岗水库一道,成为深圳人的大水缸,养育着西北部一半的深圳人。

石岩湖除了一碧万顷的波涛,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它的温泉了。

石岩湖畔有个赫赫有名的石岩湖度假村,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便有大批港人慕名前来泡温泉,有些泡着泡着就到这里投资了,从港人泡成了港商。足见此温泉的神奇功效。

石岩湖的温泉来自紧邻玉律村的古泉。

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道:“新安有汤井,在玉勒村,秋冬常有烟气。”这里的烟气,指的是温泉的蒸腾热气。玉律古称又叫作玉勒或药勒,可见玉律温泉自古就闻名广东。

明天顺《东莞县志》载:“汤泉在黄金洞之北,药勒(玉勒)村前,乡人以为烹潭之所。”清康熙《新安县志》载:“汤井,在玉勒村,水温暖如汤,能疗疮疾;秋冬,泉有烟气,海防周希尹命砌以石。”

而旧“新安八景”中就有“玉勒汤湖”,这也是迄今为止深圳境内唯一的天然温泉。据史书记载,此处温泉在宋朝便有,因此当在千年以上。

玉律温泉汤池里的水温大约在40℃,核心区的泉眼水温可达60℃。玉律村里的人常年担泉泡脚,据说连感冒的人都很少。前些年,有专业机构前来检测过,测出玉律温泉的水中含有众多对人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

玉律村的温泉养在深闺人未识,却在石岩湖度假村大放异彩。成为深圳改革开放初期招商引资的利器,这是祖先的荫德,后人感受着来自前人的温暖。

4

浪心村古韵 大隐隐于市

石岩如今很时尚,它的古老主要集中在蕞尔小村,浪心古村便是代表。

浪心古村,大隐隐于市,就藏在石岩最繁华的宝石南路旁边。

浪心古村。 资料图

从闹市踏进村落,仿佛一脚走进历史,斑驳的老墙,凹凸的石板路,加上墙角的青苔,让人恍惚穿越回去,喧嚣尽褪、宁静顿生。

查史料得知,浪心古村始建于清代早期,至今有近300年历史。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清代中晚期建筑,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广府式排屋,坐东向西,排列整齐,每列房屋中间由宽约1米的小巷相隔,其中前三排保存最好,屋顶上壁画和浮雕依然清晰可见,其民居建筑风格多样,屋脊、山墙、门额等处装饰有灰塑或壁画,内涵丰富,为研究广府民系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村子里有祠堂、书室、民居、碉楼等,均呈原貌,难得是仍在使用。老房子只要还有主人,就依然有生命。最让人叹服的是,村里的沟渠、下水道排列整齐,历经数百年寿命的排水系统仍然完善,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黯然内敛的古村,坚守着一方水土,静默地注视着周遭热闹、嘈杂的街市,它与它们平行,并不对抗。也许它知道,消失的那天应该不会太久远,但它依然保持着一种高贵的缄默。

离开古村,走不太远便是应人石村,从村名一望而知,这又是一个与石头结缘的所在。这个村落明末清初便有了,因刘氏祖先自梅州兴宁南迁至此开村立业,繁衍发展。

应人石也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阳台山下曾住着一对贫贱夫妻,丈夫叫刘善,妻子叫张勤,同村的好色财主垂涎刘妻的美貌,为将张勤占为己有,财主设计强迫刘善去毒蛇猛兽出没的阳台山深处采长生不老药。夫妻分别前约定,妻子每天傍晚到山脚下呼喊丈夫的名字,均能听到丈夫隐约的回应,日复一日,财主深知丈夫回不来了,欲行不轨,妻子坚贞不从,冒险去山中寻夫,寻到阳台山顶,发现一块人形石头,原来回应她的便是这块石头,后来全村人发现夫妻俩均未回来,便到山上找他们,在山顶只看到两块人形的大石头相对而立,呼之也有回应,人们称之为应人石。

这个有点悲情的故事,让石岩不再是一个坚硬的地方,而有着某种让人柔软的深情与浪漫。

现在,每到周末,都有很多情侣会去阳台山,他们能找到那种失去已久的深情与浪漫吗?

作者简介

胡野秋,文化学者、作家、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香港卫视《东边西边》首席嘉宾。主要著作有:《深圳传》《冒犯文化》《胡腔野调》《六零派:文学对话录》《触摸》。


编辑 周梦璇 审读 伊诺 二审张玉洁 三审 刘思敏

(作者:香港商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